2018年7月16日 星期一

4鐵路立體化經費=半條高鐵 學者憂排擠地方預算

4鐵路立體化經費=半條高鐵 學者憂排擠地方預算

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綜合報導

交通部長吳宏謀明天上任,不過隨著年底縣市首長選舉在即,不少參選人盼兌現鐵路立體化支票,今年五、六月交通部陸續審查大台中山海線雙軌高架化、彰化市鐵路立體化、嘉義縣高架延伸、台南地下化延伸可行性研究,光這四案總經費就超過兩千億,等於半條高鐵的興建經費,後續還有超過15案在排隊。

交通部鐵路平交道與環境改善建設及周邊土地開發計畫審議委員、淡江大學運管系副教授張勝雄近來發起連署,呼籲鐵路立體化審查案暫停,要求交通部重啟政策評估、協助地方政府尋找合理替代方案,並開放所有研究報告及審查會議紀錄。截至今天已有259人連署,其中61位是交通界專家學者。張勝雄直言,鐵路立體化不僅浪費國家資源,也降低台鐵營運效率。

行政院去年推出30年軌道運輸計畫後,縣市首長為力推交通建設,陸續開出軌道建設支票,不過鐵路立體化龐大經費地方能否自負盈虧?興建和後續營運成本是否會成錢坑?一年多來持續引發外界關注。

張勝雄表示,他並非全面性反對立體化,立體化固然可改善極少數平交道交通交通延滯情況,但高鐵359公里也不過4千億,這4個立體化計畫、總長85公里的工程,卻要投注超過兩千億的經費,不僅大幅增加台鐵的營運成本,也因站內股道數減少,將降低路線容量,造成調度困難,削弱台鐵區域鐵路的營運能力,且這些建設絕大部分屬於無效率的工程。

張勝雄也質疑,可行性研究審查採合議制,審查委員須3分之2出席、過半同意才能通過,但5月29日審查彰化鐵路高架案時,交通部僅要求彰化修改內容,未再召集委員會就通過。要求應開放研究報告與會議紀錄。

對此,交通部官員回應,鐵路立體化不能單看經濟效益,對城市來說,平交道更影響居民生活的方便性及安全性,交通部尊重學者觀點,但不會暫停審查。至於公開會議資料,交通部不反對,但需等新部長上任裁示,並尊重委員會是否同意。

交通部解釋,雖然正在進行中的地下化案,大多已有陸橋、地下道,但對當地居民來說,可能因為需要繞行而感到不便。若有其他解決方案,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委員會攻防並討論,未來不排除都採投票制進行,避免爭議。

殺雞用牛刀 學者憂排擠地方預算

針對連署響應暫停鐵路立體化審查,逢甲大學運管系副教授李克聰表示認為,台鐵扮演城際、區域、捷運化三種角色,立體化會讓列車避讓空間減少彈性,當自強號、普悠瑪等城際列車通過時,區域、捷運化班次及效率都會降低,將衝擊台鐵排班並降低效率,「這才是立體化最大的壞處。」他擔心遍地爭取立體化,未來台鐵難免全線立體化,負面衝擊將勝於正面效益。

張勝雄認為,鐵路立體化起因常是「殺雞用牛刀」,例如台南希望立體化延伸永康,原因在於中正路流量高、火車通過時總會塞車,但細究解方若將火車站改為跨站式月台,增加分流,就能解決,而現在卻只能從「高架化」、「地下化」二選一。

張勝雄也說,台中山海線雙軌化沒人反對,但兩邊都是田,高架意義何在?此外,沙鹿只有兩萬七千輛車,卻為了立體化要做五千個停車位。嘉義則大多已有陸橋、地下道,已經沒有阻隔,立體化豈不是「為工程而工程」?現又為了維持陸橋,高架甚至達到十八米高,相當於六層樓高,相較旁邊民宅只有二、三層樓也顯得荒謬。

「立體化真的是唯一解方嗎?」淡江大學運管系副教授羅孝賢說,許多立體化是為消除危險平交道,但從安全角度考慮,該路段根本少有車通過。或者很多人說立體化可「都市縫合」,但若說台北看天下,「建國高架、市民高架有縫合都市嗎?」台大土木系教授張學孔則認為,重大交通建設需衡量成本效益,同意應以個理性及科學方式,重新檢視立體化的必要性。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畫學會分析,依據高雄鐵路地下化數據,興建期間鐵路地下化地方自籌款將占地方資本門支出5%至10%不等,若依據前瞻計畫相關報告,對應縣市之地方自籌款與預算規模,可能將超過地方原有資本支出三成,將嚴重排擠地方其他工程預算,嚴重性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