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說明,臺鐵西部幹線目前多為雙線路段,也就是南北方向各只有一條軌道,卻要開行站站停靠的區間車和只停靠大站的直達車;當同方向的快車要超越慢車,就會產生所謂的「待避/追越」問題,其排班是一門專業且複雜的學問,包含列車性能差異、號誌系統、軌道配置、路線條件與管理等。
在目前狀況下要增開臺北開行到豐原1.5小時的直達車,臺鐵就必須至少使用性能較好的普悠瑪號(TEMU2000)或新自強號(EMU3000)列車,而且要把路線給「清」出來,沿途遇到的區間車、莒光號,甚至是較慢的自強號,都要在有分支軌道(側線)的車站來「避讓」這班高速通過的直達車。在號誌部分,臺鐵使用的是鐵路常見的「固定閉塞」系統,以目前的系統而言,直達車要不減速超過沿途的慢車,慢車就必須在直達車抵達超車點約3公里外(2個閉塞區間)(註1)前,減速進站至側線停妥待避。
目前臺鐵在板橋到豐原間確實有南下北上各1班每天傍晚開行的直達車(273次/282次),檢視這兩班車的時刻表,在板橋到豐原間都讓6班沿線的慢車要被迫待避4至10分鐘不等(註2)。也就是說,每在尖峰讓1班直達車衝刺,就可能有5至6班車要被迫讓道,在目前的臺鐵系統下,開設愈多北中直達車,就會影響愈多桃園、新竹、苗栗的通勤乘客。
學會指出,高鐵通車後,臺鐵長期在政策上被定位為「通勤捷運化鐵道」的發展主軸,交通部歷年辦理的臺鐵立體化工程,也是以相同思維設計車站與軌道配置,增設了許多沒有多餘軌道(通過線)的通勤車站。這類配置適合通勤捷運化的運轉模式,但如果要開行快速直達列車,通勤列車與通勤站就很容易變成沿途的路障。
通勤化與快速化本應可以兼顧,要同時追求速度與班次數(容量),就必須更新現有的系統條件,例如更新號誌系統,或是乾脆興建四條軌道,讓雙向的快慢車輛都有專屬的路線,避免快慢車間的衝突。然而,臺鐵近年來進行的都會區鐵路立體化工程,卻都在規劃時屏除預留四軌化擴線的想法,讓現在臺鐵在排班上宛如綁手綁腳。
臺灣對於鐵道專業的忽視由來已久,政策經常在欠缺專業基礎的狀況下「快速」形成,事後也沒能再反思檢討,「以政領事」的結果,原始問題沒解決,反而製造更多問題。高鐵臺中站周邊交通擁擠問題的根源,不外乎是轉乘設施不足、過度仰賴私人轉乘運具、動線不佳、公共轉乘運具使用率太低這幾個因素,也就是「站區與聯外交通規劃課題」,應該透過調整站區轉乘設施配置、整合車站與站區開發交通系統、消除聯外交通瓶頸點等方式去解決。
學會最後呼籲,無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提出政策前應先釐清「需要處理的問題」是什麼?高鐵在北部區間的擁擠,是北部運輸廊帶的公共運輸供需失衡課題,不單只能以北中點對點式的思維切入,而應該思考如何提昇廊帶的鐵公路服務水準,及透過提昇價格差異來引導需求做更合理的分配。真正面對問題並提出對症下藥的方案,才是大家期待的專業政策品質。
(註1:請見留言附圖)
(註2:273次在途中使5班區間車(4183次、1217次、2233次、1207次、2223次)及1班莒光號(521次)待避;282次則使(2214次、1238次、1232次、2204次、4232次)及1班自強號(176次)待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