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過了上半年,隨著交通部與各業者的營運數據也陸陸續續產出,研究小組彙整完成上半年度的台灣公共運輸系統績效,也分享給各位朋友。
在這次的上半年分析中,有幾個趨向,是我們認為值得持續關注或細部分析的,包含:
1.少增多減的公共運輸績效:
除了高鐵、北捷、高捷外,其他公共運輸系統人次數均呈現滑落現象(其中台鐵是換算至每班次人次數下滑)。事實上在2018上半年的結果中, 高雄捷運是因為開始納入輕軌的人數因此在搭乘績效上有新來源的挹注(而且每班人次的確也有提升),北捷則是因為1280月票制度在搭乘人次與延人公里有所成長,但是其他業者均呈現滑落。
其實如果各位去對照內政部的人口統計資料,取出「15-64歲」人口於今年6月與去年6月並對比增減率,本島只有桃園(1.11%)、竹縣(0.84%)、竹市(0.35%)與台中(0.06%)為正數,其他縣市皆呈現負數,尤其北市(-1.43%)與基隆(-1.16%)更是人口減少的前兩名,因此很值得觀察的是,不只是台灣人口往北部地區極化的現象,在極化過程中,這個都會區核心開始往南推移至以新北的板橋為參考集中的情形。
公共運輸的使用人次主力來自於通勤與通學旅次,如果青壯年人口數量減少,自然公共運輸投入的運量會上不來;但是,人口集中至桃竹地區,在當地的區域公共運輸網路無法成氣候的情形下,自然就是往私有運具旅次發展。
2. 台鐵、國道客運的單位營收仍然低落:
最近新聞才提到交通部要求台鐵再凍漲兩年,但各位可以思考看看,最近我們聽到、與台灣公共運輸發展有關的新聞中,公共運輸的財務惡化情形,從台鐵開始往國道客運蔓延,尤其北北基地區以市區公車「借駛國道」或「開設快速公車」與原有國道客運競爭,以及西部走廊高鐵仍持續威脅國道客運的情形仍然持續中,自然就反應在統計報表的結果。
自學會在2017年開始呼籲交通部應正視未來公共運輸必須面對台灣國土全面重整的規劃課題,以及現有公共運輸服務是否符合人民生活與工作所需的訴求後,交通部後續以「前瞻計畫」推行各項軌道建設,但統計的成果則顯示,顯然台灣的公共運輸在「前瞻計畫」中,開始呈現不增反減的情形(只有城際的高鐵和台北捷運仍持續維持成長)。同時本來財務狀況不佳的業者衝擊開始擴大,如果交通部只顧前瞻、不看現況持續下去,可能將導致財務不佳公共運輸業者惡化情形持續,再進一步推動人口往北部集中的城鄉差距情形。
3. 公共運輸每月合理負擔,落在1,000~2,000元可能為最大公約數
如果依據延人公里營收所獲得的資料,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以每天使用20公里來計算,每月的公共運輸負擔可能會落在1,000~2,000元的範圍。針對雙北實施1,280月票的績效分析,學會研究小組會依據後續獲得的資料進行進一步說明,不過依據目前統計的結果,可能落在這個範圍是民眾可接受的相對公約數。
在這個公約數下,針對於公共運輸使用者來說,到底落在1,000或是落在2,000,其實對於公共運輸的使用意願差異不大;同樣的對於私有運具來說,用每月1,000~2,000交換油耗、方便性、私有性的私有運具,誘因也有限。在這個公約數下,如何妥善運用有限的補貼,發揮更大的效益,這是中央、地方都要共同思考的課題。
就以2018上半年來說,其實隱隱地顯現了台灣公共運輸即將面對的警訊,同樣的在選舉議題上,又有選舉人把軌道運輸系統視為政見爭取選民認同。其實,推動公共運輸沒錯,但如果把公共運輸推動在不對的地方、推動在不符合人民生活與工作行為的區域,那後續對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其實非常沈重。
推動前瞻沒錯,但推動前瞻卻忽視現況,那不管前瞻是否成功,基本課題持續未解,前瞻的成功率就更為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