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高鐵來了,青壯年更北漂──500億南延屏東,是發展特效藥或毒藥?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軌道建設爭議 學會:交通部遺忘溝通與對話
2019-11-22 18:35 聯合報 / 記者吳姿賢/即時報導
高鐵延伸、桃園鐵路地下化審查爆程序爭議,交通部長林佳龍今天說,個別委員意見凌駕委員會甚至整個政府是本末倒置,現在要一一調整,讓國家發展規畫更好。但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說,交通部推動政策時遺忘了溝通與對話,「別辜負總統『最會溝通的政府』的殷切期盼」。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說,交通部推動交通政,本是好事,交通部推動利國利民建設,委員身懷憂國憂民的心,其實各是一體兩面。兩者方向一致卻發生衝突,代表其中溝通的環節必然出現落差。
學會認為,若承辦單位與專家委員意見相左,交通部就應花更多心力在溝通與對話,民間NGO組織也樂意一同參與,減少政策溝通的歧見。同時,交通部也要心存謙卑之心,若政策內容有需調整之處,又何妨在推出前,透過更多溝通讓計畫修正得更符合民眾需求?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北宜高鐵的衝擊】如果北宜只要30分
2019年11月4日 星期一
【研討會的回應】國道一號的集中性
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高鐵南延嘉惠的只有20萬屏東市民,不是80萬屏東縣民?
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
以日本新幹線為鑒 鐵道學會:高鐵延伸將更依賴大都市
連公車票價都難以平權 學會:高鐵延伸不只是交通問題
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1908年10月24日,縱貫鐵道全通式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從福知山線事故看普悠瑪意外:JR西日本選擇不遺忘,台鐵呢?
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2019年研討會精彩預告】更集中於北區的車流量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2019年研討會精彩預告】高鐵突破的天花板
2019年10月5日 星期六
「鐵道與國土規劃之對話」學術研討會
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調整中央政府組織,整併交通與國土開發機能仍有其必要性。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的呼籲】「在交通建設前,請謙卑回答3個問題」
交通建設多半是為了人類經濟發展及需求,為活絡經濟聯結而建設與設計。高速鐵路與高速公路,是陸運系統之中提供規模化經濟需求的運輸工具,也因此建設成本高昂,使用者也需付出一定成本才能使用。
有鑒於完整的運輸系統必須由不同層級的系統組合而成,因此學會認為,每一個交通建設與管理措施,都應該謙卑地詢問以下三個課題 :
"能不能讓產業發展
能不能讓生活更安穩
能不能讓下一代留下來"
這三個課題,從公車每一段多少錢,捷運刷卡要不要打八折,到要不要延伸高速鐵路,問題都是相同的,唯一的差異,仍然是這三個課題的答案會產生多少效益,而這些效益是否值得進行改變。
台灣西部的交通網絡,已經擁有了兩條南北高速公路,一條南北高速鐵路;有連結城鎮的台鐵與區域高快速道路系統,有讓大型城鎮更便捷的生活圈道路,快速公車與捷運系統。論系統,論密度,現在都能因應多數民眾的生活需求。
學會一再呼籲,屏東的民眾要付出26元才能搭公車,但直轄市的民眾卻能以低廉甚至免費的價格享受更好的服務;雲林的業者因為政府無法支應老人半票優惠而停駛路線,但直轄市的老人卻有固定的補貼可以搭乘公車與計程車。我們想問,這就是政府所謂的交通平權,還是被故意漠視所導致的差別待遇?
本學會深切呼籲,在大建設之前,台鐵還得改善,公共運輸的優惠政策岌岌可危,地方道路系統已逐漸成為地方沉重的財政負擔。如果政府持續喜新厭舊,又如何承諾能讓人民好生活?
交通是生活與產業的聯結者,新的建設無法解決既有的問題。交通部如果拒絕面對現有問題,新的建設更不可能為人民帶來幸福的未來。
2019年9月24日 星期二
百年台鐵的支線寶藏──賣便當之外,還有這些地方可加把勁
文/陳建竹(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理事)
台灣的鐵路支線,大都是台灣鐵路管理局轄下之線路,歷經時代的演替,支線運輸在城鄉發展的過程中,面對公路運輸強勢競爭之下,其功能性或載客率逐年衰退下降,台鐵當局迫於營運上虧損考量,裁撤了大部分的支線,使得目前台灣1,067 mm軌距的支線鐵路僅存10條(6條為客運,平溪、深澳、內灣、六家、集集、沙崙; 2條軍事運輸及2條貨運專用)。
綜觀世界鐵路之經營,鐵路支線配合正線營運,創造出其價值及獨特性者不在少數,以印度國鐵寇卡─西姆拉登山鐵道(Kalka Shimla Railway, KSR)、日本大井川鐵道(Oigawa Railway),即是成功的案例。
印度的鐵道是由該國鐵道部(國營機構)所經營,下分為16個區域部門管理。1903年11月9日通車的寇卡─西姆拉鐵路,整個路線位於靠近喜馬拉雅山下的喜馬偕爾邦(Himachal Pradesh),是英國殖民時代的經濟建設,這條鐵路並非以運送農產品為主要目的,而是為了讓在夏日平地澳熱難耐的英國人,藉由搭乘鐵道來到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避暑勝地西姆拉(Shimla)。
一般遊客從新德里搭乘火車來到海拔656公尺的寇卡(Kalka)後,再轉乘762 mm軌距的登山鐵道,柴油機車頭拖曳著小巧的車廂,一路蜿蜒從平地向山上推進,運轉模式採單線雙向,由臂木式號誌機與路牌交換控制車輛,沿途中經過森林、隧道與石砌拱橋。在螺旋迴路中不斷攀升高度,最終抵達海抜2,075公尺的西姆拉。
西姆拉位於喜馬拉雅山區,是印度喜馬偕爾邦的首府,曾是英屬印度時期的夏都,城裡的維多利亞風格建築物及星羅棋布的紀念碑,深具過去統治時期的英國風格。這條保存歷史特色的鐵道,除了是當地居民上下山的重要交通工具,更是一條吸引國外觀光客朝聖的登山鐵路,整條近百公里的登山鐵道,以多座具有歷史跨越河谷的石砌拱橋聞名,2008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證為世界遺產鐵道之一。
印度的鐵道經營是以貨運為主、客運為輔,客運列車常會在車站內待避優先讓貨列先行而造成本身嚴重誤點,當來自新德里的列車來到寇卡站時,往往已經誤點超過2小時以上。寇卡─西姆拉登山鐵道營運公司則是彈性應用月台調度,讓原先要接駁正線班車上山的列車停在月台外側股道等待,月台另一側則是按班表讓後面的列車準時發車先行,所以搭正線列車因慢分遠道而來的旅客一定會有列車接送上山,列車也不會因前班車誤點緣故而大受影響。這種彈性調度在鐵道界是稀鬆平常的事,相信台鐵一定有能力在支線營運上發揮功力來促進準點率提升。
日本的大井川鐵道,沿著鐵道而上的兩旁是靜岡縣著名的川根茶產地,大井川鐵道定期運行蒸汽機關車牽引著昭和時代車廂,乘客手裡捧著大井川限定便當,伴隨著車掌的口琴聲與掌聲,許多乘車的過往記憶與全新體驗在這路程發生,博得「動態博物館」之名。
透過車窗遙望富士山頂與遼闊的井川溪流,伴隨沿線一叢叢茶樹,車過茶園更是攝影愛好者獵奇的名景;每年春天,沿途櫻花繽紛浪漫。終點千頭站則上演最精采的「調車秀」,蒸汽機關車與電車頭隨著旗號運行調度,也是「動態博物館」的高潮。而千頭站可轉乘井川線繼續上行,此路線是因應水力發電廠而開發,特定路段因坡度陡峭另需接上齒軌車頭牽引,這段特別的列車稱為阿布特式(Abt)列車,是世界少數幾處以齒軌鐵道經營的路段之一。
井川線沿線景色與阿里山鐵道相似,紅色列車在人造森林裡穿梭,會讓人有置身阿里山森林的錯覺感,也是阿里山支線的「姊妹線」。蜿蜒大井川上游的奧大井湖上車站,則有日本「最美麗的車站」之稱。旅人多在這裡下車,沿著湖上鐵橋移動至對面山頭眺望湖景,這段路徑是鐵橋與山稜階梯的串聯,車次銜接極佳,約莫抵達山頭後,便有一列下行的列車鳴笛穿過鐵橋,汽笛聲在山林迴盪。回程在家山站外頭的茶葉店等著遊客上門,女內將沏好的茶奉上,溫暖旅人等待列車的時光,更由茶與鐵道的異業結合,產生了一段曼妙的鐵道文化動態之旅。
大井川鐵道聞名於世的,是活用與英國卡通《湯瑪士小火車》商業結合的營運策略,將4輛蒸汽機關車依湯瑪士小火車造型改裝,每年在6月至10月期間(逾170班次)提供班表預約,吸引不少國內外慕名而來的小朋友及家長指定搭乘,往往在預約期間即秒殺預訂一空,造成轟動。另外搭配以蒸汽機關車牽引車廂、復古電車及日北僅存的齒軌列車作為營運號召,靈活運用在一般運轉班表,使得這條原為工業用的支線華麗轉身成為觀光鐵道。
在台灣,亦有許多鐵道支線具有獨特與豐厚的自然景觀、文化價值及鐵道文化,如阿里山森林鐵路與集集支線,開創商機的條件並不比國外支線條件差。
以阿里山森林鐵路為例,不僅是台灣唯一仍在營運的高山登山鐵路,自1912年開通至今已逾百年歷史,是人類沿襲19世紀產業鐵道技術的重要史蹟。這條彌足珍貴的森林鐵道,其景觀部分沿途歷經平地段、熱帶林、暖帶林、溫帶林等景致隨著小火車蜿蜒上山而有不同的視覺變化,在阿里山上的鐵道支線,分別可以體驗山上雲海、日出、櫻花林盛開花景及針葉林相等景觀;在鐵路車輛的部分則分別是蒸汽機車、柴油機車、動力客車、客車及貨車等5種, 車輛穿梭在山林之間,滿足了鐵道愛好者爭相追逐記錄其身影。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保存及營運,除了藉由搭乘鐵路過程中體驗自然景觀外,沿線鐵道的施工包含180度大彎(Horseshoe curve line and U-turn line)、螺旋形路線(Loop line and Spiral loop)及之字形路線(Switch back;Zig Zag)等特殊工法以及專為登山特殊設計的火車(Special engine),極具鐵道歷史與文化資產保存價值。
這條國寶級的森林鐵路在歷經天災(九二一地震、八八風災及杜鵑颱風)侵襲下,除了眠月支線受損嚴重無法復駛,該線終點的石猴頭部也因地震斷裂,成為自然景觀上的遺憾;主線部分歷經多次整修通車後,目前仍因2015年10月杜鵑颱風影響緣故,奮起湖至屏遮那間(58K處)崩坍至今仍處於修復階段,營運狀態也一分為二:「北門至奮起湖」及「阿里山車站至祝山線、神木線」,十分可惜。
近來台鐵推出「移動的美術館」的集集線,位於彰化二水與南投車埕之間,早於日本時代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興建日月潭門牌潭發電所(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現在的大觀第一發電廠)及日月潭第二發電所(現在的鉅工發電廠)運輸需要,於1919年(大正8年)開始興建;1921年10月完工,翌年1月14日開始辦理客運業務,1927年由台灣總督府買收並進行路線改善,成為鐵道部所轄支線。
這條近百年的支線鐵路,期間走過因丹大林場的木材運輸而達到的全盛期,也曾因林場的關閉而運量下滑,一度於1989年遭到廢線命運;後在地方人士奔走下,配合舊車站的保存與整修、沿線當地自然與人文景觀體驗及蒸汽火車搭乘體驗,才轉型成為觀光型鐵道。
最近台鐵投入一組4輛以集集的經濟作物「山蕉」金蕉色作為主色設計、輔以石虎圖案造型,稱為「國立集集美術館」的彩繪列車,於集集線上行駛。未料該列車「未演先轟動」,陸續爆出石虎圖案及字體使用不當疑雲,搞得負評連連,反而台鐵、高鐵及觀光局聯手配合彩繪列車推出的「搭雙鐵.遊集集」套裝遊程及日月潭國家風景管理處與旅行社合作,推出兩款「集集鐵道小鎮漫遊套票」優惠等活動宣傳,其宣傳效果卻大大不敵這則負評新聞,難以在社會大眾旅遊選項中留下印象。
由此可見,人類的視覺性認知取向為活動成敗重要關鍵,集集線上的移動美術館現剛開始營運,一時之間對整條線路的營收暫時也看不出太大變化,但我們可以確認的一點是,藉由不同的變化帶出不同的故事,鐵道支線的營運就是需要找出不同特色的故事或話題來串聯,讓它能夠具有說故事的能力,並利用技巧來吸引想聽故事及感受故事場景氛圍的人。或許如此,支線的經營才會逐漸擺脫營收不善面臨裁撤的命運。
台灣鐵路支線的經營,可以客、貨運兩者不同層面來討論。以台鐵支線貨運而言,僅剩台中港及花蓮港兩條貨運專用支線,在貨運運輸需求逐年遞減、業務量萎縮的同時,這兩條貨運專用的支線經營,建議可提早轉作為地方觀光型態鐵道或納入地方大眾運輸系統經營規劃評估。另現有6條客運為主的支線經營建議,分為4個面向分述如下:
1.建立品牌,塑造路線特色
以台灣客運支線的經營,大致分可為純接駁功能與觀光路線兩種經營型態,純接駁功能支線為六家線及沙崙線,作為高鐵站與都市間雙向接駁轉乘功能;另作為觀光路線支線經營者,如平溪、內灣、深澳與集集線。
在以轉乘接駁功能的支線營運策略,其班表設計應與高鐵到離站時間相互搭配,縮短候車時間便利乘客搭乘,提高班次準點率,建立乘客對其信賴感,進而培養對其忠誠度。
其他作為觀光路線經營支線,首重本身路線的特色定位及自鳴性,結合地方活動慶典、地標設施或風景名勝等導入解說設計,強化遊客對其路線特色的認知與印象,提高再次回流光顧的意願。
2.結合不同運具接駁,延展便利性
支線鐵路對於地區性之大眾運輸工具可以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它將遊客載運到沿線各站後,接下來遊客出了車站所使用的運具,從兩輪的公共腳踏車到三輪的人力車、四輪的租賃轎車及巴士等不同接駁運具規劃,甚至結合附近景點不同功能運具如登山纜車、交通船之串聯,形成不同交通工具搭乘上的豐富體驗及多元化的便利性,提升地區遊憩品質。
3.異業結盟,規劃多元行銷策略
支線鐵路的經營僅靠本業票箱收入肯定是門賠本生意,且經不起長時間的考驗而步入停駛廢線命運者比比皆是。倘以鐵路本線比喻為動脈,支線則是深入城鄉角落的微血管;來往的乘客就如同遊走在血管中的氣血,要保持其暢通綿綿不絕,有賴經營手法上的多角化行銷策略及靈活運用,以異業結盟的方式,結合沿線當地土產行銷及產業活動、舉辦相關促銷活動、結合車站布置與彩繪或蒸汽列車定期行駛等手法,吸引國內外遊客前來搭乘、拍照及消費,讓支線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的推手且互利共生。
4.與國際接軌,汲取營運經驗
目前台鐵支線與國外鐵道簽署姊妹鐵道計有,「平溪線」與日本「鳥海山Ro Ku線」(鳥海山ろく)及「江之島」電鐵、「內灣線」與日本長良川鐵道「越美南線」、「集集線」與「日本夷隅線」等4條締結姊妹鐵道,加上阿里山森林鐵路與日本大井川鐵道更早於1986年簽屬為締結姊妹鐵道之濫觴。這些琳瑯滿目的姊妹鐵道,在簽署儀式活動舉辦後,印象中只停留在車站活動看板上彼此搭乘互惠宣傳,後續互動隨時間的流逝,似乎被送入時空隧道中逐漸淡忘。
締結姊妹鐵道的用意及精神,不是在活動上互相贈送禮物、彼此推出搭乘優惠而已,台鐵當局應把這些姊妹鐵道們經營的策略好好地研究,有些姊妹鐵道的營運策略改造如:夷隅鐵道曾迫於嚴重營運赤字瀕臨廢線終止營運,經由晉用人才管理及調整營運策略轉虧為盈的案例,可引為借鏡並作調整支線經營策略之參考。
觀察台鐵經營的鐵路支線現況,部分線路在週末假期或慶典舉辦期間,常常出現車站月台上人滿為患且擠不上列車的窘態,平時則三三兩兩的極端情景,加上車輛老化時而故障因素,在排班上無法彈性適時配合調度,造成民眾對台鐵的印象停留在誤點脫班又老舊的負面觀感。
面對這些鐵路經營上的細節,台鐵當局除了已規劃採購新式車輛加入營運行列外,當務之急是處理突發狀況的積極性及細膩度,保持與相關運輸業的異業結盟模式,短時間將旅客疏散至下一個目的地,以降低民怨及對其本業的衝擊。
在2018普悠瑪翻車事故後,台鐵歷經內部人事異動及相關單位整併,調整其營運策略,提升附業經營的競爭性等改革。在此,仍期望當局在瞬息萬變的當下,莫忘運輸本業經營目的之初衷,貫徹「安全、準確、服務、創新」之核心價值。
(《報導者》原文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taiwan-railway-branch-economy-and-tourism)
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
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
高鐵磁吸效應
1964年日本發展世界第一條高鐵-東海道新幹線,本來也是一套論述是從東京往各地延伸新幹線路網,就可以把國土發展平衡,但這個觀點在他們發展新幹線50年之後,日本人之後也承認這是不對的,日本的狀況就是東京形成一級國土構造的磁吸效應,就是大家說的"天龍國",新幹線路網把國家資源與人流更加集中到東京去,其他的都圈都受到壓抑,這也是發展多年後對新幹線(高鐵)路網的省思。
鍾老師的意思,是高鐵通車12年來,台灣的產業重心都偏重在台中以北,人口與薪資也都這樣傾斜,以前高屏地區受益於石化下游的塑膠工業,產生很多中小型企業,就近從台塑等購買塑膠原料,以射出成型或高週波,生產石化下油的塑膠週邊產品,如玩具/文具/小五金/塑膠用品等,形成台北接單,南部生產出口的產業脈絡,有了產業也有了工作與薪資水平;所以台北到高雄屏東就有很多商務旅次,這是早期高鐵規劃時最考慮的客源。
1990年代之後,台灣因為人工成本上漲,中國改革開放帶動經濟的崛起,原本中小企業都西進中國大陸,或者前往越南,所以高屏的產業就此空洞化,生活消費雖低,但是薪資與工作機會就相對少。而台中以北則是電子半導體的管理/設計與生產核心,所以提供較高階工作與薪資水平,就把人都吸走,成為所謂的北漂族。
但上面的問題,是無法用高鐵延伸去解決的,且高鐵通車也沒讓高雄發展起來,甚至把第二大都拱手讓給了台中。
高鐵因為單位票價很高,延伸到屏東如果只是讓小孩子被磁吸到中部以北上班,放假回來看老父母的話,延伸路線過去也無法保證大家都買得到票,因為需求太集中於假日,平日如果沒有商業活動的交通需求,那高鐵肯定會是很賠的。
上述的情況,如果大家有去日本新幹線,不只相同旅程費用是台灣的兩倍,新幹線車上的旅客多半還是退休老人與商務旅行者居多。年輕人因為高票價,多半選擇便宜不具時間效益的城際高速巴士。
產業發展與交通需求是一體兩面,如果先把高屏的產業重新整理好,平衡南北的差距,在某種程度,應該是好好把南高屏三縣市的產業與都市機能好好整理,考慮把小港國際機場遷建或改善,在高雄要建構區域航空人流與物流中心,讓高屏的薪資水平能拉到跟台中以北接近,吸引年輕人能回來,也許白天在高雄工作,晚上回優質的屏東生活圈生活。
如果是這樣,那應該是從航空運輸的角度開始,再來建構高屏間的各種運輸網絡才是。
高鐵的建設,只是加強了核心都會區的磁吸效應問題,把路線蓋去屏東,說的是交通平權,但是,如果沒有辦法帶來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年輕人還是得上中北部尋求更高的薪資與未來時,這個平權的說法,就變得完全不值一看,而且也不是一個尊重專業的政府,用一堆政治話術,這麼隨便看待的事情。
※延伸閱讀:600億給屏東人 你選擇高鐵或產業發展?
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單有高鐵 無法解決地方發展課題
2019-09-10 19:14 經濟日報 / 記者楊文琪╱即時報導
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高鐵確定南延屏東,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今(10)日表示,沒有產業與生活的想法,單純用高鐵,是沒辦法解決地方目前與未來的發展課題。
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指出,高鐵迄今通車已進入第13年,依據學會彙整交通部統計資料,高鐵南港至台中的進出站人次數,自2011年起飆破全線進出站人次數的七成後,持續往台中以北各站集中。縱使2016年苗栗、彰化、雲林等三站啟用後曾略為拉回,但集中情形仍未趨緩,至今年南港至台中進出站人次數已達72%。顯示台灣高鐵的發展經驗與全球高鐵一致,高鐵不僅加速人口往主力城市集中的趨勢,也導致中小型聚落的發展資源因人口遷徙而遭忽視或排擠。
學會說,我們支持以提升民眾「行的便利」為前提的交通建設,但高鐵屏東的各延伸方案,除不用於左營換車外,就班次與時間層面,對於民眾的便利性並無顯著提升。同時,學會更在意的是,交通建設因著眼於長遠的國土、產業、生活聚落發展而進行規劃,非以單一的交通建設而期盼改變當地發展的現狀。
學會認為,對於各地區域民眾,想問的永遠都是「產業」與「生活」,過去蘇貞昌擔任閣揆期間,也曾大力支持過國道三號於屏東縣的延伸與發展,當時也曾期盼國道三號能為屏東帶來新的發展契機。然而時至今日,我們發現沒有產業聚落的發展策略,沒有南台灣整體一、二、三級產業的發展配套,交通建設的導入並無法為地方帶來發展與繁榮。
學會強調,如果真心有上千億的建設預算可以投入南台灣,為何不要好好思考,是否要讓南台灣的機場能量更大?是否地方的運輸需求能夠有更有效率的解套?沒有產業與生活的想法,單純用高鐵,是沒辦法解決地方目前與未來的發展課題。
【運輸建設,本於便民之心、厚植民眾之實】
【運輸建設,本於便民之心、厚植民眾之實】
一、還是「來去台北打拼」的心態嗎?
高鐵規劃的1980年代,當時高屏地區由於擁有完整的石化工業產業鏈,因此高屏地區的生活圈自過去農業社會轉型時,快速地自輕工業朝向以塑膠產業為核心。然而,隨著台灣整體產業朝向高科技業為發展核心時,科學園區除了最初的新竹外,後續落腳到台中、台南(含緊鄰台南的南科路竹園區),導致原高雄─屏東的工業產業鏈轉型產生問題。
高鐵迄今通車已進入第13年,依據學會彙整交通部統計資料,高鐵南港至台中的進出站人次數,自2011年起飆破全線進出站人次數的七成後,持續往台中以北各站集中。縱使2016年苗栗、彰化、雲林等3站啟用後曾略為拉回,但集中情形仍未趨緩,至今年南港至台中進出站人次數已達72%。顯示台灣高鐵的發展經驗與全球高鐵一致,高鐵不僅加速人口往主力城市集中的趨勢,也導致中小型聚落的發展資源因人口遷徙而遭忽視或排擠。
二、高鐵真的是民眾想要的嗎?
學會支持以提升民眾「行的便利」為前提的交通建設,但高鐵屏東的各延伸方案,除不用於左營換車外,就班次與時間層面,對於民眾的便利性並無顯著提升。同時,學會更在意的是,交通建設因著眼於長遠的國土、產業、生活聚落發展而進行規劃,非以單一的交通建設而期盼改變當地發展的現狀。
學會認為,對於各地區域民眾,想問的永遠都是「產業」與「生活」,過去蘇貞昌擔任閣揆期間,也曾大力支持過國道三號於屏東縣的延伸與發展,當時也曾期盼國道三號能為屏東帶來新的發展契機。然而時至今日,我們發現,沒有產業聚落的發展策略,沒有南臺灣整體一、二、三級產業的發展配套,交通建設的導入並無法為地方帶來發展與繁榮。如果真心有上千億的建設預算可以投入南台灣,為何不要好好思考,是否要讓南臺灣的機場能量更大?是否地方的運輸需求能夠有更有效率的解套?沒有產業與生活的想法,單純用高鐵,是沒辦法解決地方目前與未來的發展課題。
三、突破藍綠的老共識,才能讓民眾有感
省政府組織精簡迄今屆滿20年,過去,省長到了地方視察,往往是帶了建設的「支票」去,為的就是希望透過建設的期待,換取選票的支持。省政府精簡之後,政府體制不論藍綠,仍然擁有「帶著建設就能換取選票」的共識。然而,歷經這麼多年,民意早已能辨別何為競選支票,尤其去年大選前瞻計畫無法令執政黨保住執政優勢,就是最大的警訊。
學會呼籲,對於南台灣來說,產業的問題仍然是當地民眾最深層的隱憂與恐懼。如何讓民眾不再覺得「甚麼都是台北好」,又如何不讓回鄉發展的遊子認為「我的家鄉早已不在」,這些都是需要執政者與地方的民眾有更深層的互動與參與,才能夠得到多數人的共識。不論執政與否,只要能貼近產業與生活的發展,定能比目前的作為更能增加穩固的選票,也真正讓當地民眾感受到進步與認同。
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重現被消失的行政院報告,揭露台鐵殖民化危機
【體檢篇】重現被消失的行政院報告,揭露台鐵殖民化危機
2018年10月21日普悠瑪號列車在宜蘭新馬站翻覆,不只帶走了18條生命,更揭開台鐵層層弊端。5天內,時任閣揆賴清德宣布,把台鐵問題拉高到中央最高層級,展現改革決心。但隨著執政黨選舉挫敗、內閣總辭,政院新人新政,史上首個中央級的「台鐵總體檢專案小組」即默默被「打回原形」,降格回台鐵自行處理。
下個月,普悠瑪事故將屆週年,受害家屬尚未走出傷痛,完整的總體檢報告卻未被公布即封存。《報導者》獨家取得345頁報告全文、走訪多位小組成員、普悠瑪事故偵查單位及甫掛牌的運安會,剖析掩藏在體檢重大發現下的台鐵「殖民化」危機:長期依賴國外設備與技術、看型錄就下單,演變為負債千億、大到改不了的賠錢巨獸⋯⋯。
今年1月14日,蘇貞昌接任行政院長組織新內閣,由台中巿前巿長林佳龍擔任交通部長。5天後,台鐵總體檢第10次會議上,林佳龍與會,宣布體檢小組做出144項建議事項、其中有33項優先改善事項的「改善數據」,並預告1月21日完成書面報告,向行政院長報告後,會「擇期」對外公布體檢具體內容。
擇期,成為迢迢無期。
敗選後變化
「民進黨敗選、行政院內閣改組後,台鐵體檢問題已經不再是第一優先項目。經歷10次開會,分門別類研擬出來的台鐵體檢報告,僅向行政院口頭報告後,就沒有進一步指示,」一名參與體檢小組的專家受訪時,對於苦心撰寫的報告並未公開顯得無奈。
前交通部部長賀陳旦在行政院台鐵總體檢小組成立時,即公開呼籲「期待新內閣能提出有決心的體檢報告」。如今體檢報告並未完整公布,對此,賀陳旦接受《報導者》採訪時指出:「人民有權看到完整的體檢報告,如果院級體檢夠完整、權威,就應該以負責任的態度公布全文,避免讓社會大眾懷疑,政府是不是又在掩飾什麼事情?」
史上首次院級台鐵總體檢小組陣容
2018年10月21日台鐵普悠瑪6432次列車,以超過140公里的時速在宜蘭新馬站出軌,造成18人死亡、267人受傷,事故隔天行政院組成院層級行政調查小組進行事故調查;時任院長賴清德在10月25日、第3,623次院會裁示後續應即進行台鐵總體檢。
10月26日行政院成立台鐵大體檢小組,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擔任召集人,交通部次長王國材擔任副召集人兼執行祕書,其餘包括台鐵局長、鐵道局長、財政部次長、經濟部次長、國發會副主委、工程會副主委,主計處與人事總處等都由副主委層級擔任,並聘請學者專家分成「土木軌道與系統整合」、「機電」、「營運」與「組織管理」四大諮詢分組。
「土木軌道與系統整合」由台灣大學軌道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廖慶隆擔任主持人、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馬士元擔任委員;「機電」由機電系統專家謝長安擔任主持人、前台北捷運公司系統處長鄭德發擔任委員;「營運」由桃園機場公司總經理林祥生(時為中華大學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副教授)及台灣高鐵執行副總陳強共同擔任主持人;「組織管理」由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祕書長張玉山擔任主持人、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理事鍾慧諭及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理事長吳易翰擔任委員;台鐵工會則由企業工會理事長張文正擔任代表。
85天落幕,交通部長也無力
由行政院領軍、史上首個「中央級」的「台鐵總體檢專案小組」,曾讓包括台鐵內部及關注台灣鐵道發展的專家十分振奮。但從去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到今年1月19日最後一次會議,台鐵體檢小組僅僅維持了85天,即「下放」台鐵自行成立體檢推動小組,原行政院體檢小組成員改聘為顧問。半年過去,這些專家學者們「只顧不問」,未接過任何一次諮詢。
《台鐵局總體檢報告》何時完整公布?交通部長林佳龍接受《報導者》專訪時脫口:「我無法代替行政院回答,但我也希望趕快公布!」
林佳龍更透露,體檢報告完成後,交通部建議行政院應成立「台鐵改革推動小組」,但到目前還沒有成立,「身為交通部長,我做我該做的事,包括推動軌道產業、盤點台鐵資產,但無法解決台鐵財務問題,這一定要透過總統領導力以及行政院整體來推動。」
一名總體檢小組成員指出,「以這麼高的層級體檢台鐵是第一次,但可能也是最後一次。這次與普悠瑪事故最相關的機電分組就開了14次會議,逐一針對『列車自動防護系統(ATP)』與『列車控制監視系統(TCMS)』提出3項優先改善事項、14項一般改善事項與10項後續改善事項,最後卻只因選舉失利、內閣改組,默默地完成體檢,連一個正式對外界公布的記者會以昭公信都沒有,這是把所有參與者當傻子。」
總體檢小組「組織管理」分組主持人、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張玉山受訪時直言,台鐵財務現金嚴重不足,但只要政府擔保借錢,台鐵就倒不了,現況就像得了「慢性病」,死不了、也好不了,所有短期方案都只是「貼ok繃」暫時止血而已,真的想要解決,需要結構整體性的調整,「問題在於閣揆更迭這麼快,有誰願意花大筆預算處理一個有膿瘡的傷口?」政府沒有決心改革,只祭出短期救急方案,「持續把罐頭踢到前面的路上,」台鐵持續老化,誤點會愈來愈重,積弊只會持續累積。
問題大到改不了,讓台鐵如今虧錢有理、失能無罪,其實正是歷任政府敷衍心態下的「共業」,卻是由全民的口袋荷包和人身安全承擔。
體檢報告揭弊
人老、車老、技術老
《報導者》取得完整的《台鐵局總體檢報告》全文,各組專家歷時3個月從「人」、「車」、「路」、「管理」及「財務」進行檢討,內容揭露許多令人膽顫心驚的數據及管理、安全漏洞。
報告呈現出,百年台鐵如今人老、車老、技術老。種種問題的背後,其實是現代化及資訊化徹底失敗,失去競爭力與營運能量,也讓台灣淪為「鐵道殖民國」,被外國當成買車買設備的冤大頭,政府再以票務補貼做政策提款機,一步步演變為負債千億的賠錢巨獸。
台鐵老化嚴重,人員分布呈M型化,40歲以上員工達58%,服務年資10~20年的中階主力人數極少,只有約15%。這個問題除了人力安排吃緊、員工休假困難,一年將支付近40億的退撫金成財務黑洞,更讓台鐵管理的第一顆螺絲就栓不緊。(關於台鐵人事、財務問題與3大解方,請見〈台鐵財務失速列車:1人當2人用,每天一發車就賠400萬〉)
高齡化連帶影響到安全的根基,新人還沒練好就得硬上。體檢報告即指出,行車人員因近年資深員工大量退休,經驗無法傳承,為急於補職務空缺,人員養成訓練難以落實,年資不到2~3年就要「帶新人」;而人力不足,在職人員回訓教育工時還超過《勞基法》規定。新進人員對規章、專業職能不熟,緊急狀況也難以正確應變。
這些技術不熟練的新人,卻常會開到問題多多的「老車」。台鐵車輛老舊問題嚴重,至2017年底為止,4,270輛各型機車中,54%已滿年限。列車設施設備極為複雜,台鐵甚至沒有模擬機可學習操作,「新手上路」是邊開、邊學,十分嚇人。
老舊車輛還不只考驗新手,更是台鐵財務的「沙漏」。車子愈老、愈找不到零件、維修成本愈高。台鐵的各列機車、列車,不僅在不同年代分批購入,更是由不同國家及車廠承製,車型繁多且規格不一,還有一些根本停產,採購及備料不易,維修成本高,買不到材料、自然修不好車,讓列車故障率高,形成台鐵行車風險無限的惡性循環。
維修缺零件、軌道落漆、負債節節升
報告中更披露,台鐵廠段所提出的用料需求中,機務處不辦理者達40%,即因採購外國料件需要8個月到1年以上,無法及時供應;此外,採購時由各廠段統計需求,交由機務處彙整後,由材料處採購發包並與供應商驗收履約,層級太多,很難落實正確性與責任,結果花太多時間在篩選不需辦理採購的材料,壓縮採購材料的時間。
故障列車什麼狀況不能上路?過去竟也沒有明確指標,此次體檢小組也建議,應把列車故障分級、明定不得出車的等級,且影響安全的關鍵項目應有雙重之檢查機制,由檢查人員簽署列車適航證明,才能行駛。
除了列車狀況多,軌道問題也很大。
台鐵近5年的24件重大行車事故、軌道不整佔了7件。普悠瑪事故後,軌道搶修的效能仍未改善,連事故翻覆地點宜蘭新馬站,搶修後的軌道竟然比出軌前還要不平整(關於台鐵軌道先天不足、養護失調問題與新碼站軌道出軌前後比較圖,請見〈安全黑洞迴圈:台鐵軌道愈修愈不平、30年只建了半套ATP〉)。
事實上,2014年台鐵自行進行體檢,結果近3年,事故次數完全沒有減少。體檢小組專家指出,台鐵往往只針對故障設備防制,缺乏宏觀與系統性思維,運務、工務、機務及電務各處沒有橫向聯繫與整合,各做各的,讓重大的事故沒有被阻斷。
財務更是台鐵沉重的枷鎖。《台鐵局總體檢報告》中指出,台鐵2018年的負債比率逾50%警戒線,預估2028年累積虧損將達到1,879億元。
一位總體檢小組成員就直言,台北捷運、台灣高鐵相繼營運後,全新的現代化、資訊化設備帶給乘客截然不同感受,台鐵從軌道一哥頓時變成一隻虧損大怪獸,過去幾度試圖轉型,就是卡在龐大人事負擔而遲遲無法大刀闊斧。這原本正是行政院級體檢小組後可以推動整合的大工程,而今又把體檢委員交由台鐵,層級太低,根本不可能推得動。
被殖民的台鐵
普悠瑪事故遠因:缺乏自有技術
翻開345頁台鐵總體檢報告,建議「國內自行開發」、「妥善利用國內如中科院及科技公司等之技術支援」、「可考量與國內研究單位合作」⋯⋯,是最常出現的關鍵字句。
「缺乏自有技術、長期仰賴國外採購,組織僵化、員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導致整個組織持續惡化。」參與總體檢小組的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如此形容台鐵狀況。
從這次普悠瑪事故就能看出,台鐵缺乏自有技術問題多嚴重。發生事故的6432次列車,在宜蘭線沿途慢分,原因在於動力切斷,導致動力切斷的主因,在於傾斜式列車的空氣彈簧壓力的主風泵(MR)壓力不足。包括行政院事故報告與《台鐵局總體檢報告》都明確指出,問題在於「主風泵油冷卻器的散熱器阻塞嚴重」。
根據事故調查報告指出,事故列車主風泵異常時,並未按照維修手冊針對油冷卻器外部阻塞進行清潔。事故調查小組成員就透露,原廠手冊每6年要更換由冷卻器,而2012年引進的事故列車尚未達到進行4級保養的第6年,因此當事故列車在事發前11天維修故障的主風泵時,竟然沒有深究原因,僅寫道「當空壓機強制停止時,請將EP軔機單元BOUN扳下再扳上,空壓機即可復位」。該成員憤怒地說:「這種不解決問題,只重開讓空壓機恢復正常的作法,可說是台鐵文化的縮影。」
總體檢小組成員、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馬士元就表示,詢問事故調查的鐵道局探究發現,這種配置最初是用在日本新幹線列車上,新幹線的軌道很乾淨;裝在普悠瑪號上,台鐵軌道沿途有雜草、鳥類羽毛、粉塵等,當然不能用同樣的更換標準來應付,但台鐵沒有足夠的技術可以因環境改變而發掘問題,最終只能等到事發之後才知道,原來主風泵濾網不能這麼久才清一次。
甚至在事故調查報告中還指出,主風泵原廠保固6年,因此在研議準備要進行的四級保養的執行項目會議時,還直接決議「不拆卸」,只需要更換新油,與日本原廠維修手冊不一致,事故調查小組說:「這等於是告訴我們,即使這輛車沒出事故,進場進行每6年的大保養,依舊不會拆開主風泵,濾網阻塞問題根本不會發現。」
新車靠原廠保固,過保固再學怎麼修
根據體檢報告顯示,普悠瑪從2012年10月交車後到2018年10月翻覆事故前,已發生多次空壓機強制停止,卻未發現油冷卻器堵塞。
馬士元說,這就是台鐵的問題所在:新車買來就是靠原廠保固,保固期結束前絕對不拆解避免爭議;等到保固期結束,不得不接手時,才從零開始學習。因此當主風泵頻繁發生故障時,不僅無法考慮環境風險,面對問題也根本沒有能力解決。
即使台鐵以「日本住友商社提供的維修手冊有問題」向日商求償,遭日商以維修不確實打回票後,考慮要正式對日商提告,但鐵道專家認為,此舉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能否透過訴訟壓力讓日商願意提供更好的維修服務才是關鍵。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為這次事件下了一個註解:「長期被軌道強權殖民的台鐵」。
《台鐵局總體檢報告》也在不同篇章多次提及,針對備料、備品取得不易問題,建議應啟動海外採購機制直接找生產商購買,並結合本土技術開發製造,成立自主的研發單位,並將車輛、號誌、電力及電訊等設備,統合建立一套完整的設備維修管理資訊系統(MMIS)控管材料供應與使用,並確保安全存量。總體檢小組成員就表示,台鐵問題一堆,《台鐵局總體檢報告》將維修問題以專章檢討,就是看到普悠瑪事故背後的維修漏洞。
鐵道界肥羊
日鐵道專家:「台鐵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在多項台灣重大軌道建設提供專業意見的已故日本鐵道專家齊藤雅男,生前曾任職日本國鐵岡山鐵道局運轉部長、東海道新幹線總局次長,過去來台交流時曾直言不諱:「台鐵很喜歡看著型錄買東西,但不知道自己應該要的是什麼?該做什麼事?」台灣國土暨鐵道學會理事長吳易翰以這段逸事,說明台鐵的問題。
其他國家、甚至高鐵,都將軌道事業當成產業,「使用者經驗就是商機」。馬士元舉例,台灣高鐵當時採購目前正在運行的700T列車時,雖然是向日本3個車廠共同採購,但參與設計的JR東海有財產權,引進台灣後高鐵也參與了台灣部分的研發概念,「假設有一天700T成功銷售至海外,台灣高鐵也能獲得收入。」
馬士元解釋,高鐵有這樣的概念——不同國家的軌道路線有不同特性,應該增加什麼樣的設計來配合、才能共同開發出能符合在地使用需求的新款列車。「但台鐵是公務機關,受制於《政府採購法》,為了避免共同設計研發產生的後續繁瑣合約問題,只以採購者自居,找來各國廠商開出一個通用規格,如果國外有什麼新技術,推銷成功就寫入採購規格中,太魯閣與普悠瑪這兩種傾斜式列車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
而深入分析運量後,才發現8輛一組的傾斜式列車不符合台灣迫切的需求;普悠瑪事故又驗證,原本主風泵進氣口濾網因軌道沿線太多雜物導致阻塞⋯⋯各種環境變數都一一驗證齊藤雅男的見解:台鐵不懂自己要什麼東西。
林佳龍坦言,過去政府沒有把鐵道產業當成政策,行政院召開的鐵道產業推動小組希望台鐵新的購車案能讓國產自製率達到70%,但結果得標後卻僅5~10%,很顯然政策與執行根本沒配合,因此未來推動零組件國產化,有完整的鐵道產業當後盾,才不會每次購車都受制於外人。
零件價格任人開,購車規格任人給
台鐵近來開始循高鐵模式,零組件或測試儀器積極找國內廠商投標。台鐵副局長馮輝昇坦言,高鐵的主風泵測試機台是國內製造,一台只要600萬元;但台鐵找原廠詢價居然要價一台6,000萬元,最後決定招標後,由國內廠商以516萬元得標。
更誇張的是,起初開價6,000萬的原廠代理商也來投標、標單價格是600萬元,形同打了一折。這件事完全凸顯出,過去台鐵完全被國外原廠吃得死死。
除此之外,台鐵列車規格的不統一問題相當嚴重。舉例來說,普悠瑪與太魯閣號的車門位置與推拉式自強號就不一樣,導致旅客等車時,明明按照標線排隊,列車靠站的車門卻是在幾公尺外。體檢報告也要求台鐵後續採購車輛時,必須將這些標準固定。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張勝雄指出,以台北捷運高運量的車廂為例,現在已經進入第5代,製造廠商有德國西門子、日本川崎等,但對乘客而言,分辨不出車廂的不同,「因為北捷有訂出一套標準規格,車門要在哪裡、動力配置怎麼分配都有明確規範,而且只要是國際的車輛大廠都有能力按照你的規格打造出一樣的車廂。重點還是在於,台鐵有沒有足夠的專業與技術能提出具有國際標準的規格。」
改革時機
吃力不討好?說服人民支持要從透明開始
台鐵總體檢小組成立,信誓旦旦。而今完成的報告中,觸及軌道、車輛、維修、行車安全與組織效能,後續卻只由交通部輕描淡寫要督促台鐵局針對144項改善事項進行追蹤,雷聲大雨點小。總體檢小組成員意有所指地暗示,「改革台鐵這種吃力又不討好的政策,強行推動下恐怕3、5年內都很難看到成效,這種高品質的政治決策很難出現在目前的台灣政壇,尤其是現在距離總統大選愈來愈近,整體改革台鐵對蘇貞昌院長來說,現在恐怕不是適當時機。」
賀陳旦則直言,台鐵積弊已久,社會大眾也心知肚明,而一再為此付出慘痛的血和淚代價,「當然不能期待光靠一份體檢報告就徹底翻轉,但既然成立體檢小組,也完成完整報告,就該公開透明的攤在陽光下,讓社會大眾理解,台鐵有什麼問題?也才有足夠理由說服人民支持政府改革台鐵的積弊。」
體檢報告內清楚寫明,「台鐵肩負公共運輸服務使命及企業盈虧責任,長期處於政府機關與事業機構之角色混淆,導致其易有進退失據之情形。」體檢小組成員即指出,台鐵結構非自身能解決,但國家沒有改革決心,任由國鐵繼續積弱不振。
台灣經常拿韓國當各項競爭指標,在軌道發展和提振上,韓國經歷20年的努力,從只能向國外買車、買設備,如台灣一樣的鐵道輸入國,如今搖身一變躍升為有能力設計製造的輸出國,甚至來台灣搶標大訂單,明年台灣將引進的最新型區間車就是由韓國廠商得標。反觀台灣,持續用國家經費挹注台鐵、不願根本扭轉台鐵體質,讓有潛能帶動產業發展的國鐵,長年淪為國家財政拖油瓶,不僅台鐵內部士氣低迷,賠上的更是台灣整體發展。
蘇貞昌曾在今年台鐵慶祝132週年上提到,「年輕時搭乘台鐵從屏東北上念書,當省議員時也搭台鐵,對台鐵有深厚感情。很遺憾去年發生憾事,要好好檢討,讓台鐵與時俱進。」這段話還言猶在耳,然而,「檢討」如今仍只是一句口號。
後續迴響
中秋節前公布台鐵總體檢報告,交通部:坦蕩面對錯誤
(2019.9.12更新)
《報導者》系列專題出爐後,行政院與交通部承受不小壓力,經過多次溝通與討論,交通部長林佳龍選擇在12日傍晚、中秋連假前一天公布體檢報告,將全文放在交通部官網「調查報告及簡報」區 。
交通部長林佳龍也透過官方臉書宣誓,交通部改革的決心,認為應誠實、坦蕩面對過去的錯誤。林佳龍在臉書寫下:「請交通部公布這份體檢報告,一方面希望能向受害者及家屬報告政府的努力及未來的改革方向,另一方面,也坦然接受各界指教。」同時表示,「只有徹底改革,才能為受害者、家屬和廣大的乘客療傷止痛,讓未來的台鐵,能夠重新串連起人與人的美好。」
前交通部長賀陳旦接受《報導者》採訪時指出,公布體檢報告正顯示要徹底改革台鐵的決心,報告內容勢必引起正反不同的廣泛討論,藉此機會爭取社會支持改革的最大公約數。賀陳旦舉例,包括調整票價,就是其中一個議題,既然部長林佳龍也認同,報告中也提出建議,趁著社會討論之際,訂出明確的期程讓台鐵改革可以往前走。
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華麗變身!花蓮火車站8月底完工嶄新風貌迎客
但對學會來說,我們關注的是景觀之外,如何維修保養的問題?
造型複雜的車站,又面臨沒有山脈屏障的颱風侵襲下。如果被吹壞,高聳且特殊的料件,能否有專責單位,輕易修繕完成?
車站懸高的屋頂是否設計好維修貓道(防滑步道)與防墜鎖扣的機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造型複雜也表示會有很多角落,容易填塞汙泥,長時間造成雜草孳生,破壞景觀。
如果又給一個長期虧損的單位負責。
不知道台鐵目前車站有比照捷運與高鐵,是否有編列年清潔,清洗車站大樓外觀的預算。
鐵道局設計車站的時候,有沒有站在運作者的位置,去考慮維修保養機能與成本,以便點交保固期過了之後,能讓營運單位長期保持開幕時的美觀?
如果有,就請宣傳說明一下好嗎?
好的公共建築設計,不是在耍花槍比好看,而是如何兼顧美觀與實用,使用了20年之後,還能維持現況。
好的設計是甚麼,大家可以想想。
還有,歡迎大家每三年去拍一次車站,看看這些設計與官僚體制,是否經得起考驗。
我們並不否認車站設計美觀,但是,好看好用且好修,使用者能長期能維持設計原狀,那才是對設計者的最大尊重。
※延伸閱讀:華麗變身!花蓮火車站8月底完工嶄新風貌迎客
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錢坑計畫遍地開花】全台瘋鐵路立體化 交通學者:愚蠢作法
其實,立體化最大的受益者是私有運具與土開利益,但這兩個點,對於大多數的市民來說,並沒有直接的好處,通常都是民粹型的政治人物,拿來吹噓自己的政績用的。
鐵路立體化,縫合都市是否能發大財?
是誰在發財?
以高雄市鐵路地下化來說,原來的的機檢用地,目前已經重劃為都市街道,相信將來就是標售出去給民間蓋樓。
不過,這中間的開發利益,是去變成公部門的小金庫,還是給財團標去屯地居奇?
這當中能自償回工程經費有多少?
能分享給全民的有多少?
有多少是拿去補貼政府財政黑洞(赤字)呢?
剛通車也許會爽一下,但也請理性的思考一下,每天省5-10分鐘等平交道的時間,真的有讓你的生活過得更好了嗎?
省下這些工程經費,也許我們能做更多對自己有幫助的事情。
延伸閱讀:【錢坑計畫遍地開花】全台瘋鐵路立體化 交通學者:愚蠢作法
2019年7月22日 星期一
解鎖台鐵誤點之謎
解鎖台鐵誤點之謎
火車族好痛…每天被偷走100萬分鐘
台灣通勤族每10人就有1人搭火車,「台鐵=誤點」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痛。
去年台鐵準點率降到10年新低,換算後,火車通勤族每天被誤點「偷」走100萬分鐘、高達2年,耗擲的社會成本驚人。
台鐵誤點到底怎麼造成的?難道準點跟安全一定互斥嗎?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團隊實際搭上兩班被封為「誤點王」的南北列車,所有疑惑都有了解答。
實搭找問題 魔王是「差不多文化」
晚間6時許,基隆車站月台停靠1列EMU500型電聯車,6時20分,1241次區間車準時出發,開往新竹。上路才3秒,列車突然一陣急煞停駛,原來是列車自動防護系統(ATP)地面感應子故障,再次發車已晚1分。此後,一路狀況連連,揭開了一連串誤點的序幕。
設備故障、不按表操課 只是序曲
台鐵去年平均每天誤點1450分鐘,換算時數超過24小時。台鐵通勤人口高度集中在八堵到新竹間,其中1241次區間車,每天下班尖峰時間載運大量北台通勤族,但去年這班列車準點率不到6成,淪為西部電氣化區間的通勤列車誤點王。
為何1241次總是誤點?設備故障是第一個原因,不按表操課則是第二個原因。
車行過3站到七堵,列車已關門卻出現遲到乘客,「嗶!」車門再次打開,多耗幾10秒。沒多久,開往百福途中,ATP再次故障限速幾近停滯,到站晚3分。來到全台通勤站運量最高的汐科站,每節車廂湧入至少10人,比其他站耗費更多上下時間。
誤點被消失…5分鐘內都算準點
第3個原因是誤點連鎖效應。列車抵達北湖站,為禮讓自強號待避3分鐘,但偏偏自強號也誤點,導致1241次的待避時間拉長。列車抵達終點新竹站,比表定時間9時48分剛好晚5分。
台鐵跟多國鐵路算法相同,「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到達終站誤點5分內算準點,即使中間誤點頻頻,在紀錄上這仍是一班不算誤點的準點列車,絕大多數非全程搭乘的乘客被「吃」掉的時間,都成了黑數。
台鐵的解釋是,北部區間因為班次密集、上下車人口多,導致容易誤點,但南部有比較好嗎?
誤點59分 完全沒廣播、跑馬燈提醒
記者實地搭乘另一班西部電氣化區間城際列車的誤點王、168次屏東潮洲往彰化的自強號。記者原計畫從高鐵左營站轉乘台鐵自強號到潮州站,直到發車前10分鐘,跑馬燈都未顯示這班自強號動態,詢問才知該自強號機車頭故障,大誤點59分。台鐵卻完全沒廣播也沒跑馬燈提醒。
記者只好搭計程車趕到潮州,沒想到,傍晚5時15分出發的168車次發車也延誤2分,原因是上一班車誤點塞車。列車一路誤點,到終站彰化依然是完美「準點抵達」。
跑一天誤一天 「不出大事就好」
「晚幾分鐘不算什麼。」下車攀談列車長,他說守時不是台鐵優先原則。記者問「但發車前,列車長跟司機員不是要對時嗎?」他搖頭說「這只是紙上規定,實際上很少人會對時。」規定不用遵守?列車長又搖頭說「幹麼對時,差幾分鐘不影響實際運作啊。」
從不對時的習慣以小見大,真正的誤點魔王終於出現:台鐵長年的「差不多文化」。
台鐵的「差不多文化」深入各角落,覺得差一點沒關係,不遵守規定也沒關係;維修差不多就好、保養差不多就好、開車差不多就好,不出大事就好,文化裡少了「嚴謹」二字。
也就是這個凡事「差不多就好」,每天毫不客氣偷走24小時,還有全台灣台鐵通勤族100萬分鐘。
建立排隊文化 捷運能,台鐵不能?
周五下班時間,拉著行李的旅客與通勤通學族,在台北車站不同樓層、運具間移動。捷運、高鐵列車到站,站在排隊線上的旅客依序上車,時間一到,列車關門、出發。但同樣場景換到台鐵,月台雖畫有排隊線,卻不見有人站在其上,列車進站,乘客像迴紋針遇上磁鐵,全湧到車門前,上車下車成了一場硬仗。
近年公共運輸普及,民眾漸養成排隊搭車的習慣,只有台鐵仍是排隊文化的「化外之地」。台鐵2015年委託成大調查誤點原因,半年內誤點22024次,其中7164次是乘客過多或動作太慢,占比逾三成,高居誤點原因第一。甚至有台鐵官員私下說,「台鐵乘客水準參差不齊,無法像高鐵或北捷乘客好好排隊。」
事實上真是如此嗎?為何在高鐵或捷運會乖乖排隊、遵守秩序先下後上的乘客,到了台鐵卻變得爭先恐後?
專家指出台鐵兩大盲點:
第一,列車靠站根本停不準,旅客無所適從;第二,台鐵從未明確指引動線,當然無法建立排隊文化。
排隊線不準、列車停不準 怎排隊?
乘客都想早點上車也願意排隊,卻沒人知道車門會停在哪,只能在列車進站時追著車門跑,不只拉長列車停等時間,更增加摔落月台的風險。台鐵10大誤點列車,不少是尖峰時間增延停靠時分,最後累積的誤點能量驚人。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任恆毅指出,台鐵從未創造可讓乘客依序排隊的環境,「讓乘客排隊,第一堂課就是列車要停準。」學會指出,司機員的技術與排隊線的畫設是兩大關鍵,每種列車煞車系統不同,司機員須熟悉相應的停靠技術。而有些月台排隊線間距不精準,就算首節車廂停準,後面車廂也統統不準,「簡直惡搞」。排隊線長期形同虛設,乘客自然不當一回事。
排隊文化無法建立,台鐵另一個萬年理由是「車種複雜且長短不一,排隊線太難畫」。
資深鐵道專家、師大地理系教授洪致文不以為然,指出日本列車比台鐵更複雜,但幾十年前就以各種方式成功引導乘客排隊,「台鐵要不要做而已」。
洪致文舉例,日本在月台上畫通勤車排隊標誌,並高掛對號車排隊標誌,乘客一目了然,排隊隊伍不會「打架」。至於台鐵區間車編組有8節或4節之分,解決之道是統一成8節,或透過電子看板提示下一輛區間車是幾節,乘客自然知道如何排隊。
濫用人情味 也拖垮準點率
台鐵最引以為傲的「人情味」,也是拖垮準點率的沉重包袱。一名台鐵員工說,曾搭乘板橋往新竹的直達車,有四名婦人搭錯車,拜託列車長讓她們在桃園下車,最後列車真的臨時停靠桃園,他瞠目結舌,批評台鐵濫用人情味、毫無原則,「乾脆以後不用制定時刻表」。
一名司機員也透露,車站會把他已開動的車緊急喊「阿卡」(日文「あか」紅色,代表號誌險阻,告訴司機停車)再度開門給旅客上車。接車時晚了幾分鐘,他努力趕回準點,下一站值班站長跟車長聊天或等旅客,車開出又慢分了;調度員打錯線,讓自強號轉到複線,等轉好線,車發出一定晚五分了。他本以為是自己運氣不好,跟同事們聊天才知道這個狀況很常見。
大數據半調子 人工排點靠不住
鐵路是專用路權,排點是鐵路事業重點工作,先進國家多由電腦代勞,有效提升運轉效率並降低誤點。台鐵卻始終以人力排點為主,無視近年列次及站數不斷增加,排列組合近天文數字,早非「人腦」所能負荷。
台鐵車型逾30種,性能速限各不同,鐵路網又分電氣化及非電氣化、單軌或雙軌,再加上閉塞號誌、客貨混雜等因素,排點稍不慎就會造成車輛待避時間太久,或路線卡住導致連環誤點,雖是如此,台鐵排點電腦化進程卻蝸步龜移。
台鐵2002年建置的電腦排點工作站,其實只是人工使用Excel排點。2013年擴增資料倉儲做運轉模擬輸出班表,在電腦排點上更進一步,但實際仍以人力為主。去年號稱透過大數據推出「周日班表」提升準點,今年就因成效不彰急喊卡,顯見內部對科學化排點的生疏。
排點鬆散 途中晚20分 到站卻早20分
歐洲鐵路歷史悠久,逾20年前就開發科學化排點系統。曾任職法國高鐵的台鐵機務處長宋鴻康指出,法國資料庫詳載每輛車性能、牽引動力,連前後車的車速都納入考量,能精確算出遇彎道或坡道應降速多少、行車時間須拉長幾分鐘等,每站間的排點連路線高低起伏、彎道曲徑都計算在內。若增開加班車,只要輸入時刻跟列車資訊,電腦3至5分鐘就能跑出新時刻表,效率驚人。
相較之下,台鐵電腦化系統蒐集資料不足,排點不精確。宋鴻康曾搭花蓮往台北自強號,花蓮晚20分鐘發車,本以為到台北會遲到,最後卻早到20分鐘,讓他驚呼「沒想到這麼『阿搜比(日文:餘裕)』」,排點如此鬆散,令乘客無所適從。
日本排點精準到1秒 法國趕點超速沒獎金
台鐵排點最小以30秒為單位,但鐵道專家、師大地理系教授洪致文指出,日本排點單位短至5秒、10秒、15秒,密集特殊路段甚至以1秒為單位;台鐵也沒完整導入大數據精算,對旅運行為分析不夠細膩,導致「年年大改點、年年惹民怨」。
除了排點,趕點制度也是誤點潛因。宋鴻康舉例,法國有雙倍獎金制度,司機員若接手誤點10分鐘的車,到終站時追回準點,就發20分鐘獎金,且趕點時速及軌跡都會被記錄,超速就不發獎金。相反地,台鐵津貼以行車時間換算,努力趕點的行車時間較短,導致津貼少,缺乏趕點誘因。
維修靠肉眼 用到壞才換
台鐵去年誤點10大原因,多達一半與硬體故障有關。第一是車輛故障占一成八,第二號誌故障占約一成五,電力設備、列車自動防護系統(ATP)、路線故障也司空見慣。去年普悠瑪事故也與此有關—司機員「邊修邊開車」導致手忙腳亂。
車輛頻繁故障,台鐵內部戲稱,「新車壞了,是還不熟悉性能需磨合;舊車壞了,是零件損耗本來就會壞。」事實上無論新舊,台鐵車輛與設備妥善率如此低,全因維修只靠肉眼判斷、經驗靠師徒制傳承,深陷一切倚賴「人」的陳年窠臼,是壓垮準點率的最大主因。
硬體故障 誤點最大元凶
以普悠瑪事故列車為例,異常主風泵6年未拆解保養,僅3年換一次機油,被行政院台鐵體檢小組指責無視日本原廠維修手冊。台鐵4月底發函向車輛製造商日本車輛公司求償,認為日車提供的保養手冊不夠詳盡,導致維修人員誤判,反被日車回文反將一軍「台鐵自己保養不確實」。無論台鐵如何卸責,列車到了台鐵手上屢出問題確是常態。
「高鐵列車主風泵拆解3次,普悠瑪一次都沒做。」今年2月甫上任的台鐵機務處長宋鴻康,有豐富的高鐵軌道經驗,普悠瑪事件後,被張政源從鐵道局找來救火,希望重塑台鐵安全意識。他曾到訪高鐵燕巢總機廠,發現高鐵主風泵約兩年大保養一次,「在工作台上拆得精光」,用內視鏡確認有無異物阻塞。台鐵維修則靠肉眼或經驗判斷,6年未拆解過的主風泵裡滿滿羽毛及汙垢。
維修沒SOP 師徒制經驗斷層
至於高居誤點排行榜第二名的號誌故障,與「人」更是密不可分。全台最繁忙號誌所之一的七堵號誌分駐所主任丘中岳說,台鐵設備新舊混雜,多無維修保養SOP,教育訓練不足甚至流於形式,第一線人員只能靠「師徒制」由前輩傳承。
他指出師徒制兩大缺點,一是經驗易出現巨大斷層,二是訓練不出標準且可靠的維修人員。才卅多歲的他,跟上一屆「學長」資歷差20年,中間的人全跑光。而碩果僅存的前輩們教法也不同,100分的師傅可能教出80分的大徒弟,大徒弟再教小徒弟恐剩60分。
能力+人力不足 故障來不及修
維修人員能力不足加上人力不足,東西壞了都來不及修,奢談定期保養,頻繁的設備故障也讓台鐵擺脫不了誤點的魔咒。
丘中岳現在只能土法煉鋼,自己記錄維修方法,希望「白紙黑字」傳承下去。他建議台鐵建立官方知識資料庫及SOP,讓員工精進技術並有標準可循,「而非像現在以訛傳訛,每人各有一套說詞。」
至於,同是百年老店的韓鐵,卻穩站潮流尖端,「一發現新技術就想立刻用,完全等不了!」現在一起跟著記者的腳步,實地瞧瞧…韓鐵怎麼瘋新科技。
政治力介入 誤點雪上加霜
錯誤的政策,也是台鐵誤點幫凶。
交通部為了彌補捷運建設的不足,十多年前開始推動「台鐵捷運化」政策,在北中南都會區普設通勤站,但此政策欠缺配套的後遺症,隨著近年來更多通勤車站啟用一一浮現。
捷運肩負都會短途運輸角色,起停快速、班次密集是其特性;台鐵設計本以中長程運輸為主,為配合政策才扛起「類捷運」角色,但列車老舊性能差、閉塞區間設計落後,許多新設小站沒有待避交會功能,路線容量也不堪負荷,「慢車卡快車」戲碼天天上演,列次不夠密集、速度快不起來,讓台鐵誤點雪上加霜。
捷運化沒配套 回家路更長
第一個推動捷運化的是台北基隆區間,停站數變多了、行車時間也愈拉愈長,讓往返北基間的台鐵通勤族更加不便。去年10月高雄鐵路地下化一口氣新增7個車站,雖然台鐵表示會開行停站數少的區間快車,但攤開班表,對號車及區間快車加起來的比率仍遠低於區間車,捷運化對住在端點居民不是福音,而是噩夢。
除了回家的路變長,台鐵捷運化增加站點,幾乎1、2公里就一站,幾近「公車化」;列車沿路開開停停,但許多列車動力系統不佳且引擎馬力小,起步及加減速性能差,每多停靠一次就增加一次誤點機率,加上快慢車全交織在同一條鐵道上,也拖垮效率。
政治力施壓 跳蛙快車淪慢車
除了錯誤政策,不講求效益、不計算成本的「政治班表」,始終是台鐵誤點擺脫不了的「看不見的另一隻手」。
2016年普悠瑪投入西部幹線營運,增開北高屏4小時內抵達的半直達車,中間停靠松山、台北、板橋、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潮州,未停桃園,引發桃園市長鄭文燦及桃園立委強烈不滿。台鐵隨即讓步,表示可「調整排點調度,讓普悠瑪增停桃園」,一度差點連中壢都停,態度大轉彎慘遭外界砲轟。
台鐵預算掌握在立委手中,面對地方諸侯、民代的索求,往往只能照單全收。
為了兼顧效率與小站沿線居民的需求,台鐵多年前也推動跳蛙式區間快車,與站站停的區間車交錯運行,沒想到,立刻招來地方抗議「為什麼跳過我們」?區間快車再也快不起來,最後名存實亡,不僅班次大幅減少,實際停站數更與區間車相去不遠,政策宣告失敗。
改革不能再等 政府決心是關鍵
追究台鐵誤點,維修、排點等固然都是病因,但其實真正關鍵在「組織文化」—台鐵因循苟且,凡事只求得過且過的「差不多」心態。要改變台鐵組織文化,必須正視公司化等體制改革選項,並以大魄力貫徹執行。
放眼亞洲,日本國鐵在1987年民營化,改制為JR並分割為六家客運公司、一家貨運公司,如今陸續轉虧為盈;南韓國營鐵路也在公司化後逐漸利潤增長,且事故率大幅降低,也大大提升準點率。
台鐵公司化喊了20年仍在原地打轉,工會是最大阻力。不過,現在情勢已有所轉變。
「歷經年金改革與鐵路立體化,台鐵公司化現在正是成熟時機。」交通部前部長賀陳旦
但時機是一回事,關鍵仍在執政者的魄力,在交通部長任內也力主台鐵公司化的高雄市副市長葉匡時認為,「(台鐵公司化)這已不是交通部長可決定,關鍵仍在總統與行政院有決心改革」。
「安全、準確、服務」這是台鐵過去處處可見的標語,但都僅止於口號,而非深植於內的DNA,台鐵何時能擺脫誤點王,就看政府的魄力到哪裡。
改善準點率 台鐵:滾動檢討
針對去年準點率10年新低,台鐵表示,已全面擬定各項改善計畫,包括提升設備妥善率、建置防災預警系統。在維修保養部分,近期密集辦理檢修訓練課程,如教導拆解主風泵、故障緊急應變處置等;也採購輔助檢測器具,滾動檢討規章及技術手冊,加強維修速度及精確度。
台鐵說,排點作業已電腦化,為進一步提升排點效率,已優化相關系統,依據旅運需求和列車行點大數據分析改善整體行車計畫,避免列車延誤。
至於遲遲建立不起來的排隊文化,台鐵說,2014年起在各站試辦區間車禮貌乘車運動,目前共有69站月台畫設排隊線,以台北站為例,大多數旅客已會在排隊線依序排隊乘車,但因各車種車門位置不同,尚有無法對齊情形。未來配合新車採購,將統一車門位置改善指標。
2019年7月4日 星期四
【增員勤練提升保安,全面安檢事倍功半】
【增員勤練提升保安,全面安檢事倍功半】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對於7/3晚間台鐵152次因公殉職員警表達哀悼,但對於軌道系統的保安之提升,本會呼籲如下:
1. 一般民眾看到派出所員警執勤時,在都會區之員警多半皆採雙人編組方式執行勤務,執勤時同時會身著防彈衣以避免傷害:同時國道高速公路警察局目前亦以雙人方式進行勤務編組,建議鐵路警察局應加速修改相關執勤作業規定,以雙人方式執勤、且強化員警裝備與訓練,避免遭誤傷而傷害擴大之情形。
2. 對於軌道保安議題,列車安全只是軌道保安的一部分,因此全面在場站實施人員安檢,只是過度把資源放在「列車車上安全」,反而因資源傾斜容易忽略場站非管制區與路線保安。縱使美國、日本等國家在面對恐攻時,會提高主要車站之巡邏見警率,但仍不會實施全面人身安檢。因此,學會反對因此事就實施車上全面安檢,不僅事倍功半,且容易忽略軌道系統的保安全貌。
3. 面對公共運輸使用率日益提升的今日,軌道系統能乘載大量旅客移動,因此軌道系統的保安,必須較過去以更宏觀且務實的態度提升軌道保安機制。因此,不僅是鐵路警察,執行公權力的列車長也同樣有人身安全的疑慮。請交通部與內政部成立軌道保安對策任務編組,全面檢討全國軌道系統的保安機制,賦予必要人員足夠的公權力與防護能力,才能建立民眾信心,確保軌道營運安全。
2019年7月3日 星期三
2019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講壇:人口老化與鐵道交通規劃與設計
台灣目前已經是老齡化社會,老化不是愈變愈糟的單行道,也不只是在疾病後苦苦追趕的痛苦旅程,當台灣社會高齡化的速度愈來愈快,每個人可以為成功老化做些什麼準備?在老齡化社會中,作為台灣最重要的大眾運輸工具—鐵道,其老舊的車輛與車站設施橫陳,雜亂無章的規劃,轉乘複雜,卻讓民眾普遍選擇遠離鐵路;然而大量使用私家車,卻也造成交通壅堵與嚴重環境汙染問題。本講壇先從台灣人口結構開始談起,透過學員、講員的彼此互動、討論與觀察如何透過鐵道交通運輸的設計,達到人人皆可得的優雅老化(Graceful Ageing)。
時間:7/21
地點:桃園市元智大學
報名網址: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whXZZWdllMnOp8BtcrrjbsXbhFRm4tA5L4Joto0TDrA/viewform?edit_requested=true
2019年6月11日 星期二
林佳龍:擬成立鐵道觀光協會 串聯相關文化
NPO 是非營利組織的縮寫。
威權時代,政府就是沒掌握分際,以官方色彩去成立一些人民團體,以箝制民眾意見與利益的問題。這種球員兼裁判的惡習,實不應該再在現代出現。
官方的人想做這種社團,主事者應該要退休一段時間才能來(旋轉門條款),或者廣邀民間社團代表來沖淡政府部分官僚基於本身利益的操作疑慮。
這類NGO由官方來申設,其實很容易變成白手套,壟斷各項委託研究與推廣活動的發包案件,左手的案子丟給右手去接,是非常不洽當的。
除非,這個協會的組成能主動邀請相關的民間NGO成為團體會員,並且酌派人員擔任理監事,降低官方在後面操弄,形成政客官員派閥的情況,汙損了非政府組織的真義。
這種官民不分的問題,政府早就應該更明確的訂定公務員的旋轉門條款,雖可入會但不應擔任理監事以上職務,以免與民相爭。
建議有關的NGO,尤其是文史文化類的相關組織,應串聯呼籲並要求監督,並知照政府單位與監察院等,應慎重檢討這類組織的申設。
日後如果這個社團如硬是成立起來,且參與政府委託案發包及接受補助,更應該進行關係人的認定,以免流於私相授受,致生弊病。
※延伸閱讀:林佳龍:擬成立鐵道觀光協會 串聯相關文化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載客與載貨之權衡應以實績證明】
日前有新聞報載,台鐵北迴線之貨運列車佔據客運列車之運能,應協調日間貨運列車至夜間以供客運列車使用。經本會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 依據台鐵統計數據分析,發現該報導顯有誤導之處,特此說明。
目前臺北至東部軸線之台鐵路線,其中北迴線區間(蘇澳新至花蓮) 為貨運列車里程相對較高之區域,故本會以北迴線區間為例。
1. 有關於軌道運輸之收益分析:
(1) 為求公共運輸收益分析之精確性,公共運輸收益通常會以"總收益"與"單位收益"兩種方式呈現,其中運輸業之收益來源為人與貨之移動服務,故收益單位將以"延人公里"或以"延噸公里"方式呈現。
(2) 依據台鐵於2018年之統計數據,全年平均數據顯示,全客運列車每延人公里收入 1.65元,自強號每延人公里收入 2.00元,貨運列車每延噸公里 1.2元。
2. 有關於北迴線之全年客貨運營收:
(1) 貨運營收 4.88億元。
(2) 客運營收 14.34億元。
(以每延人公里1.65元估計)
(3) 以總營收之觀點,客運營收約為貨運營收之3倍。
3. 因總營收與班次數量有正相關,班次越多則總營收越高。故另需列車本位制度評估每列車滿載客貨之推估滿載營收。
(1) 客運列車以自強號座位與立位推估計算,推拉式自強號以600位估計,傾斜式自強號以400位估計。
(2) 貨運列車以牽引噸數計算,依據台鐵現行牽引噸數規定,單機車頭牽引噸數設定為1,200噸,雙機車頭牽引噸數設定為 1,650噸。
(3) 依據客貨運之單位營收,可得以下每車公里滿載營收如下:
- 推拉式自強號:每列車公里 1,200元
- 傾斜式自強號:每列車公里 800元
- 單機車頭貨列:每列車公里1,440元
- 雙機車頭貨列:每列車公里1,980元
4. 依據本會分析初步結論如下 :
(1) 北迴線區間(蘇澳新至花蓮)內,2018年總營收推估客運總營收約為貨運總營收之3倍,客運營收較高乃因客貨運需求與班次數差異所致。
(2) 若以單一列車之營收為估計,單一貨運列車在滿載情況下,均較滿載之自強號列車為高。
(3) 因此,以台鐵現行之營收結構而言,在均有客貨運需求,且貨運單位里程營收顯較客運列車為高之情形,使客貨運列車交錯運行以使得有限路線容量資源內最大化營收,乃為台鐵經營之合理作為。
(4) 台鐵東部幹線客運列車目前路線容量瓶頸,瓶頸區間為西部幹線之七堵至樹林間,就學會了解北迴路線之貨列並非導致東幹線列車難以增班之瓶頸。
本圖攝影者 : 王建華,特此致謝
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解決花東一票難求問題
學會當時就表達保守的看法,但席間仍有人非常堅持其成效,為了不讓討論成為意氣之爭,避免討論氣氛僵化,當然就是選擇退讓。
其實,當時退讓的想法,也就乾脆讓執政的政府去硬推,證明這個事情是否真的在專業考慮上,選票考慮上都能滿足執政者的想像。
如今三年過去,這個證明題應該不辯自明了吧?
解決花東一票難求的問題也還是要從供需關係著手,除非能訂定尖離峰差異化票價,就可以減少硬體投資來達到分眾搭車的目的。
但,如果要迴避票價的政策,再來的解答就只有,路線與車輛的供給。
1.新採購的600輛高速城際列車一定要如期如質交車。
2.解決樹林-台北間地下化瓶頸,考慮南港設置發車機能。
3.北宜直鐵政策不明朗之前,應速執行七堵到福隆間的宜蘭線取直案。
衍伸閱讀:花東實名制列車設限 花蓮人妻無法返鄉掃墓
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本會與台鐵互動
曾在台鐵任職的前台南市交通局長/南市副市長/交通部政務次長的張政源博士,就在此時臨危受命,降格接受行政院的命令,派赴接任台鐵局長,希望能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完成台鐵的組織與安全意識的改善。
基於此,張局長在農曆年前就非常積極,透過新聞連絡組翁惠平組長充滿熱忱的邀約下,陸續邀請各個鐵道相關的NGO,分別進行互動與討論。
SRNP是受邀社團的其中之一。
會上仍然依循之前集體協作的方式,充分討論並製作溝通簡報;於3月28日晚間,與張局長率局內一級主管幹部,在台北市南門市場附近,台鐵宿舍活化委託經營的特色餐廳內,享用美味的自助簡餐之後,愉快地進行討論與互動。
台鐵開大門走大路,重視與民間研究社團溝通的態度,學會給予很高的評價;簡報呈現時提出幾個議題,討論如何能兼顧安全與服務品質,提振民眾對台鐵的信任與肯定。
局長與各級長官公忙之餘辦理座談,學會與會成員有幹部與會員代表,都覺得有很多收獲;寄望未來,台鐵局能在張局長的帶領下,持續建立良好的安全文化,成為支持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骨幹。
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在報導者文字的幕後】 出自於對於在地關懷的建言
出自於對於在地關懷的建言
相信各位已經在媒體上面看到學會的幹部與"報導者"針對花東鐵路所進行的系列專訪,學會非常感謝"報導者"的團隊在過去兩個月內,非常認真與細膩的與學會的運輸政策研究中心討論數據。在此,我們希望跟各位聊聊,在這一系列專文中,學會與運輸政策研究中心的想法。
學會的會員與幹部中,有許多是在交通運輸行業的產官學界從業人員。更有許多人不只是從業人員,自己家庭也力行將公共運輸視為生活與工作的主要移動手段。因此,學會持續地以各種方式,關心國內公共運輸與城鎮發展的變化,在這之中,台鐵的發展一直是學會緊密關注的議題,因為少了台鐵,國內公共運輸網路的拼圖就少了很重要的一塊。
因此,在"報導者"團隊和學會討論花東台鐵的運輸議題時,學會研究中心最初就將這個議題定調為"先求安撫民眾的心,再追短縮移動時間"。因為運輸服務永遠都是先求有序再談效率,民眾反應"買不到車票"的失序現象,顯見台鐵在供需之間的預估能力早已失衡。如果連供需議題都無法處理,那就很難再去討論台鐵後續要怎麼精進,服務要如何符合民眾期待。
當"報導者"團隊蒐集過去時刻表,並說明台鐵的尖峰時段單向座位數並沒有因為增加班次而顯著成長時,其實就印證為什麼花東返鄉民眾每逢假日或是春節就倍感壓力的現象。
歷年來政府推動花東觀光,打出"軌道為主,公路為輔"的口號,但是實質上,卻沒有配套提供更多座位給予返鄉與觀光的民眾。那麼,民眾又要如何相信,政府的"軌道為主",能解決他們返鄉的焦慮感?
學會期待,如同"報導者"這樣的深入合作探討,是我們希望交通部與台鐵能夠認真務實看待的事情。供需的差異一點都不難,台鐵有售票系統,時刻表是台鐵所規劃,簡單的列表就能知道供需差異。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誠摯呼籲,理解民眾的期待其實沒有那麼困難,但若沒有理解的同理心,無論層級多高的官員,都難以安撫民眾的心。這回的事故與相關體檢會議,在沈痛與感歎之餘,我們不針對組織或個人進行獵巫式的攻訐與謾罵,從專業的各個面向提出建言,希望再振鐵路的企業形象與往日榮光,讓我們一起共勉之。
報導者專文連結:傾斜掉的台鐵——太魯閣、普悠瑪誤東部10年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台鐵東西線訂票落差】別讓民眾覺得無法回家
【台鐵東西線訂票落差】別讓民眾覺得無法回家
這週台鐵分別開放了東、西部幹線的春節訂票,一如往常預期,東幹線依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依據媒體報導,東幹線開始銷售之第一分鐘就銷售了19萬張車票,但隔日西幹線同樣的第一分鐘,卻只銷售了6.7萬張車票;而依據台鐵統計,同樣銷售第一天的前9小時,東幹線就銷售了50.4萬張車票、西幹線只銷售20.6萬張,從這樣大相逕庭的售票結果,我們又能看出什麼現象?
首先,台鐵在東幹線的車輛運用政策上,隨著東幹線傾斜式列車加入、以及電力路線持續往南延伸到台東後,東幹線就以傾斜式列車為營運主力。雖然傾斜式列車的確縮短了列車營運時間,但台鐵東、西幹線於八堵—樹林間的路線瓶頸問題,在傾斜式列車加入後並無法達到增加列車容量、進而有效提升每小時載運量的效果。縱使台鐵過去總以「車種複雜性高」來說明自己和高鐵、捷運能高密度發車的差異,但近幾年台鐵北部區間也持續更換了新一代EMU700、800電聯車,縱使列車性能日趨一致的情形下,也遲遲未見路線容量能有效提升。
二者,為何東部民眾每逢連續假期就對台鐵購票產生心理壓力,從實際數據來看,本會曾在去年同一時間調閱花蓮車站於過年時間的每日進、出站旅客數據,花蓮站單一車站、含北迴線與南迴線方向的所有對號與非對號列車旅客,每日進、出站總和約為5萬之譜,亦即台鐵在第一天銷售車票的前9小時,幾乎等同於銷售完花蓮站於春節假期期間之所有進、出站車票,如此銷售量,在距離春節假期尚有約20天的前置期間,數據顯得偏高且有其不合理性。但如果考量民眾在高度不確定性情況下,採取「先求有、再求時間符合期待」的重複訂票行為,只是讓資源有限的車票遭到更無效率的利用,對於台鐵、對於民眾,無人是獲益者。
針對東部幹線在列車、路線革新多年,每年春節訂票卻仍未有顯著改善的情形,本會提出三點呼籲如下:
1. 以數據反應行為:台鐵現有的票務系統,理應針對於旅客的起訖點與對應日期時段,有長達10年以上的連續性資料。如果台鐵自己沒有人力可以處理,可以透過 Open Data 的方式,將資料開放、邀集運輸研究所、學術機關或民間組織共同來釐清旅客的樣貌與需求,藉此了解旅客的行為,進而調整每一次大量輸運的實施策略。
2. 以列車搭配降低民眾恐慌:現有東幹線傾斜式列車由於採取無站位的方式,導致民眾對於買不到車票等於回不了家的恐慌感遲遲無法克服,而今年度實名制列車採取耗費駕駛卻又行車效率不彰的莒光號列車,不僅未能降低恐慌感,更招致更多民怨。本會建議,在東幹線現有路線形態下,建議台鐵透過傾斜式列車搭配EMU800通勤列車的方式,在尖峰小時提供至少一組「傾斜式 + 區間快」的前後班次組合型態,讓民眾訂不到對號列車的情形下、還有區間快車的站位選擇,有效降低民眾恐慌,減少售票的尖峰壓力與無效訂位浪費。
3. 改善車站轉乘與調度效率:台鐵在東幹線的另一個課題,就是許多東幹線車站在交會設計上並非有利於列車轉乘或調度,縱使路線電氣化,卻因為場站設計不佳而導致路線容量遲遲無法提升。因此,透過數據分析,透過列車調度的穩定,台鐵仍然持續要提出車站線型配置改善,讓列車調度可以更有效率,民眾轉乘更為便利。
延伸閱讀: 學會在2018年春節台鐵搶票過後,針對花蓮車站的春節進出人次分析
https://m.facebook.com/groups/205866633681?view=permalink&id=10159169260253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