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推薦序 - 軌道:福知山線脫軌事故,改變JR西日本的奮鬥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理事長 吳易翰

2015年4月25日,正好是擔任台灣高鐵700T列車的駕駛朋友,在日本鐵道自助旅行的最後一天。我們在京都的飯店,並沒有特別注意是甚麼日子,直到去用餐廳用完早餐返回房間,整理出門的裝束,打開電視之後,才知道正好是福知山線脫軌事故滿10周年的日子。

當天,JR西日本鐵道株式會社與地方各界,事故受難倖存者、遺族等,聚集在於事故現場闢建名為「祈禱之森」(祈りの杜)的紀念園區內,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以紀念當時造成107人死亡,562人受傷的嚴重鐵道事故。

15年前JR西日本的福知山線事故,是1987年日本國鐵(JNR)民營化之後,死傷最嚴重的一次鐵道事故,這個事故也使得很多問題必須被檢討,如JR西日本運轉士嚴格的勤務教育制度,鐵路公司的內控管理文化,出事路線僅裝設基本款的ATS-SW而非ATS-P(連續速度查核型列車自動停止系統),出軌翻車的207系1000番台電車的輕量化設計等一連串課題,一直是學會會員間常在研究討論的,而本書從關係人的軸線出發,恰可補足單純從事件、技術面向探討的闕漏,是相當值得參考與啟發的部分。

2018年10月21日,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6432次普悠瑪號,於東部幹線的宜蘭線新馬站的發生了類似的超速翻車事故,肇事的普悠瑪號,因為車上TCMS(列車控制與管理系統)顯示出負責列車煞車(制軔)與過彎鐘擺功能的氣壓泵(Air Pump)發生異常,致使列車無法正常出力,肇事的司機員平日在機務分段內擔任行政職務,假日因線上駕駛人力不足貼班上線,在一人駕駛過程試圖排除問題,升降集電弓重置等動作,關閉了管制列車運行車速的ATP(列車自動防護系統),造成駕駛同時在以行車無線電聯繫排除故障與駕駛工作的情況下,疏於注意列車正因下坡與高速進入新馬車站限速75公里的小半徑(約300公尺)彎道,終以140公里的高速脫軌翻車,造成18死215傷的嚴重事故。

普悠瑪事故發生後,行政院邀請筆者所屬學會參與相關該事故定期體檢會議,受邀參與的包括各個政府單位、運輸業者、相關社團與學者專家,分成幾個組別進行探討;經過幾次體檢的結論,回到執行層面,問題並未有立竿見影的改善,當局對於鐵路單位的改革態度,也隨著人事的更迭與新聞熱度的降低而更顯曖昧。至於,事故的TEMU2000型普悠瑪號列車,也在原始設計與實際運用差異過大的情況下,與原廠發生了訴訟糾紛,甚至傳出列車出現部件嚴重損壞,考慮安全必須關閉搖擺機制降速運轉等。

比較台日兩個類似的案例,本書又可讓大家自行思考比較台灣政府對於鐵道事業的管理態度與魄力是否得宜、並從民眾、民代、政府官僚體制上能否凝集共識,願意把台灣的鐵道事業作根本性的檢討與改革,以做為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次世代發展主幹,值得大家閱讀之餘去思考。

台灣的鐵道政策,並沒有如日本那麼的重視專業與管理、發展課題,雖然台灣的民眾對鐵路、捷運、鐵道文化是有相當的感情與興趣,近年來拍火車,愛搭火車旅行的鐵道迷也與日俱增,但在專業管理層面上,仍然跟不上鄰近的日本、南韓,甚至是中國的發展環境,這與台灣經濟發展過程是有相當的關連性。回顧台灣的十大建設年代,從原本的農經產業環境,逐漸走向中小型企業代工的產業模式,影響了運輸與都市發展過度朝向公路為主的私有運具模式,因此,怎樣讓有興趣的鐵道同好,年輕的朋友能投入相關公私營部門來支持鐵路與軌道政策,一般的民眾能更認同從私有運具轉向多使用鐵道等公共運輸的良性循環,鼓勵閱讀這類書籍也有一定的助益。不可否認,福知山線事故是一個讓人感到難過的歷史記憶,細數190多年的世界鐵道歷史,很多管理制度與規範、設施,也因幾次嚴重的災損事故,大家才認真去反省與提升;福知山事故的發生與善後,對於日本鐵道安全管理有非常大的啟示作用,回顧台灣經歷過類似的普悠瑪號事故,該如何轉變與升級,擺脫老店官僚的形象,或許閱讀完這本書,可以提供更多的啟發。

2020年11月1日 星期日

文化的保存都必須考慮永續經營的條件與門檻

1966-2020年,昨天(10/31)是DR2700型光華號特快車開行的日子。2011年公共電視拍攝的紀錄片,剛好訪問了現任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主任,也是本會顧問的洪致文教授,這個廣告片段剛好把開行的歷史背景簡短說明清楚,值得拿來給大家看看。

至於僅存仍能動態運行的車輛,最近被台鐵負責維修的單位判定車輛狀況不適合運行,等於間接被判了死刑一樣。

文化的保存都必須考慮永續經營的條件與門檻,不然,再多你喜歡的老東西,每開一次就是少一次,一直到無法再上路為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EAcrevsO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