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高鐵屏東南延案的財務分析】交通「平權」的代價是高鐵每年得虧2億?!

【高鐵屏東南延案的財務分析】
交通「平權」的代價是高鐵每年得虧2億?!

本會在今年春天進行前瞻計畫分析時,我們當時整理過幾個公共運輸系統的營運數據。今日,高鐵屏東南延案的新聞出來,就來使用本會今年春季估算的參數,來看看何謂「交通平權」的高鐵南延屏東財務預估。

路線條件:全長17.5公里
(興建經費489億元,另一個從燕巢岔出的方案營運可行性不高,佔不予考慮)

估算人次:以每日雙向5,000人次估算
(今日新聞報載,平日運量預估每日約4000到5000人次,假日每天約4600人到5500人次)

每日估算班次數:單向16班(雙向32班),每小時單向1班,與現行雲林站停靠車次數相仿。

高鐵營運成本:
32班 X 17公里 X 每公里成本1,870元 = 每日101.73萬元,以每日營運成本100萬元計算,每年估算營運成本為3.65億元。

高鐵營運收入:
雙向 5,000人次 X 17公里 X 每公里營運 4.1元= 34.85萬元,以每日營收35萬元計算,每年估算營運收入為1.28億元。

答案很清楚,以這種班次數和這種營運人次預估,真的南延到屏東,高鐵每年得虧損2億元,屏東人只能獲得每小時單向1班的高鐵服務。高鐵局說,可以讓屏東人節省20分鐘,結果高鐵到了屏東,無論是13公里或17公里的方案,高鐵站預估都進不了屏東市區,所以屏東人還是要轉乘,縱使高鐵省下20分鐘,候車時間有比較節省嗎?

每年虧損2億元,代表的是,延伸段的建設經費,沒有任何可以還本的空間;每年虧損2億元,還不包含臺鐵人潮流失所增加的虧損。

同時,如果對照今年春天高鐵局在前瞻計畫所提出的南延版本,路線距離更短,這代表評估中的高鐵屏東站,離市區更遠,也未必方便,相較於到左營搭乘高鐵,其實相去不遠。

那,有沒有替代方案?有!

表上可見,公路客運每車公里成本是45元,就用每車公里50元估計,從屏東市區經國道到高鐵左營站單程約40公里,每日單向發車50班次,成本只有高鐵營運成本的10%,但卻可以讓屏東民眾搭乘客運車輛直達左營車站。或者是,再更強化臺鐵自高鐵左營站(臺鐵新左營站)的班距與密度,也能在更有效率的資源投入上,讓民眾用更低的成本,享受近似的便利性。

把高鐵拉到剛過高屏溪的邊緣,老實說,談不上什麽交通平權。真要講交通平權,能否請交通部回答,為什麽屏東人搭公車每8公里要支付23~24元,但臺北人每8公里只要15元?

(原文26元是現行公路客運投現費率、使用IC電子票證為23元,經查屏客網站確認目前屏東縣的市區公車<屏東市/恆春鎮>都是起跳23元、公路客運則為起跳26元)

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期待新內閣應從兩大攸關台灣經濟發展主軸省思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
新聞稿
發佈日期:2017.9.5
E-mail: srnp.tw@gmail.com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期待新內閣應從兩大攸關台灣經濟發展主軸省思:
1.活絡交集發展的脈動。
2.創造民眾的優質生活。

本學會表示,今日雖是新舊內閣交接,代表蔡政府已走過施政的摸索期,能以穩健執行力落實推動政策?!執政這一年多來不管用什麼方式,爭取到何種資源,國家發展的策略,仍應回到基礎,專業,透明的正軌之上。

為求國家能全方位的發展與世界接軌,也要消弭民眾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國家發展的策略首重全國國土發展計畫。

在我們周圍國家中,為了未來30~50年的發展,都從上位的國土計畫多有著磨調整檢討,反觀我們已箭在弦上的國土計畫法,上至總統、行政院至立法院,均未就「國土計畫法」執行作為提出有效討論。若未經過實質討論訂定出可執行的國土計畫,又何以能讓民眾相信未來?

在全球化,資訊平臺化,金融國際化的競爭之下,政府部門仍有許多組織架構留有民國初年的發展邏輯。現在人民選擇一個年輕的政黨執政,就是不想背著歷史包袱仍存在於21世紀的政府。我們需要的是會因應時代需求而應變有執行力的政府組織,能帶領國家人民ㄧ起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

同時,本學會認為,國家面臨高齡化,少子化,產業空洞化的內政環境壓力。透過國土發展策略的高度,重整一、二、三級產業,避免產業集中與特定範疇,讓年輕世代擁有更多工作的選擇,是現在政府刻不容緩應解決的課題。這個問題,不是一個前瞻計畫就能解決。呼籲新內閣請別再用鋸箭法來解決問題,而是應該徹底思考,未來的產業經濟如何發展,帶給人民未來的生活新樣貌。

本學會認為,交通課題的最終目標,仍然要克服民眾為了工作,生活與移動的安全,有序與效率。政府存在的目的,不是只有畫圖,不是只有無效的補貼和KPI,不是拿法規來解決業者之微末節的營業秩序。而是要打造一個0-100歲,能夠在可負擔的資源需求下,滿足民眾食衣住行育樂的各種移動需求。

明年即將來到選舉年,學會認為,人民不要一個只會打選戰的內閣,而是要一個能夠站在民眾角度思考的內閣,當內閣與人民在一起,選舉的政策說明,自然就能打動人民,讓人民對未來有更多信心。

讓我們一起努力來尋找適合我們的「國土計劃法」。

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

【都會區鐵路立體化,臺鐵是受益者嗎?】

【都會區鐵路立體化,臺鐵是受益者嗎?】

最近交通部針對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之軌道計畫又有新一波的說明,在這次前瞻計畫的報告中,代號「C」類型的,都是屬於臺鐵進入都會區路線的立體化,例如桃園的高架/地下化方案、台南的地下化、台中的高架化與立體化等等。

學會的研究小組延續上一個分析的脈絡,持續翻閱這些立體化計畫在營運後的影響性,因此我們挑選了這次有被列入計畫的三個直轄市計畫,去詳細閱讀報告裡面針對路線立體化完成之後,對於臺鐵的財務影響性為何。

都會區鐵路立體化,一般常見的論述就是「減少與平面車流的衝突」,或者是「減少都會區的分割情形」。目前,臺鐵完成都會區立體化的區域,其實就是只有臺北都會區的「南港—板橋」全面地下化。然而各位如果有心觀察到臺北都會區的發展情形,就會發現縱使鐵路路線在地面上消失了,既有鐵路路廊對於都會區的分割情形仍然存在,尤其到了臺北都會區,雖然鐵路地下化,但是路面上仍然存在了一座具有分割效應、卻也聯繫都會區東西向運輸需求的「市民高架橋」。那麽,我們讓鐵路在地面上消失,到底是為了什麽?

如果,鐵路立體化不會讓都會區的發展在短時間內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時,那我們的下一個命題仍然是,鐵路立體化能不能為臺鐵帶來更好的營收?

因為,我們不能逃避的現實是,對臺鐵而言,一旦面對「鐵路地下化」時,臺鐵營運環境成本會直接因為電力系統的需求增加而攀升,尤其在隧道內的通風、空調系統其實都會讓電力需求增加,這都會直接增加臺鐵的營運成本。巧妙的是,在評估「鐵路立體化」時,我們通常會因為路面車輛減少繞行、平交道的等候時間、因而可以減少油耗而計為「正面效益」,但是這些得到的「正面效益」,卻不會投入於臺鐵因為立體化之後所增加的「負面效益」。

這次我們列出的三個比較方案中,各有其不同的討論議題。看數據時也要請各位特別留意,有些專案用的是「新增的收入」、有些專案則是用「整體收入」。我們會討論的議題包含:
1. 台南鐵路地下化在規劃預測中,並不會因為鐵路地下化而讓臺鐵運量有所增長,因此導致新增的收入加上計畫內預定要讓臺鐵能獲益的外部效益,仍然無法負擔增加的營運成本。
2. 桃園鐵路立體化有進行「高架化」與「地下化」兩種方案,無論何種方案,純粹的營運收入都無法平衡增加的成本;但是有趣的是,在原高架化方案中,預測臺鐵能拿到較高的外部收益,加入外部收益也有機會可以讓臺鐵損益兩平;但是等到地下化之後,雖然營運收入增加、但營運成本也同樣大幅度攀升,同時臺鐵拿到的外部收益也降低。
3. 台中山海線計畫因為路線品質有提昇,因此有正向的運量成長預測。可能因為運量運測已能達到系統自主收支平衡的預期,加上鐵路沿線的並不是位於市區中心,因此外部收益的效益相對保守。

因此,我們在仔細看了報告後,發現現在的報告預測就已經說明了,立體化對臺鐵的營運收支狀況並不是正數。地方當然可以因為城鎮發展而要求鐵路系統立體化,但是,總不能讓臺鐵的虧損因為路線改變而持續擴大,這些虧損總有一天還是會落到民眾的稅金身上。因此,如何讓臺鐵在立體化過程中,可以因為鐵路場站與路線改善,能對臺鐵營運有正面的影響,是鐵路在都會區立體化中,交通部在中央的主管課題、也是讓永續營運的必然責任。

(圖表下方都有對應的報告資料來源,各位有興趣可以去下載詳細資料找到對應圖表來看)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前瞻計畫中的純營運收支仍入不敷出的計畫】

【前瞻計畫中的純營運收支仍入不敷出的計畫】

(本文案例只有臺鐵相關、沒有捷運沒有輕軌)
前瞻計畫的詳細報告已經公佈一個星期了,請問大家有機會詳細看過報告嗎?

最近本會研究小組著重於去看各計畫在營運之後,營運成本與營運收入的評估。請各位看到「營運收支比」與「經營收支比」的兩個指標,這些都不算土建成本,純粹計算營運的收支,因此,比值如果沒有大於1,就代表營運後對營運單位,入不敷出!

今天我們所挑出的四個範例案之中,其中有三個案子是未來收入小於支出、也就是營運單位並沒有因為這些前瞻計畫獲得改善、或者是獲得更高的效益,反而是因為興建單位蓋了,卻要為了維持路線營運,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這三個計畫的共通性,都是興建單位(鐵工局)和營運單位(臺鐵)完全不同的狀態。所以,興建單位規劃如何,原則上是不會去參考營運單位的財務是否能負荷。因此,當大家在批評臺鐵持續擴大虧損時,有時臺鐵也是有苦難言,因為臺鐵的建設與改善計畫很多時候臺鐵自己無法作主,面對興建單位「只建不養」的特性,營運單位就只能默默吞下來。

那麽,要怎麽樣可以讓臺鐵有機會可以彌補虧損?

請各位看第四個計畫—「恆春觀光鐵道計畫」,這個計畫雖然營運本身的收入小於支出,但是如果加上附屬事業收入、土地的增值稅收、土地開發的利益,營運的收入可以和營運支出打平。

等等,我想聰明的讀者一定會在這裡打斷我,稅收?土地開發利益?請問這些收入會走入臺鐵的營收結構嗎?

是的,這其實就是本會的成立宗旨,也是本會不斷強調的,鐵道與國土規劃,兩者不只是在「規劃面的相輔相成」,他們其實是「營運面的相輔相成」。這種「相輔相成」很實質的講法,就是要把因為土地所增值所獲得的收益,可以回饋進入軌道系統裡面。各位很熟知的東京地鐵、香港MTR、甚至JR九州,他們軌道的票箱收入佔他們營收有很大的比例之外,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土地開發收益。而且這樣的土地開發,不是臺灣高鐵那種「高鐵特定區」開發的模式,而是更全面的、與當地地方政府合作開發的模式,讓這些因軌道系統興建而帶來的商業開發效益,有效地可以投入在軌道系統的營業收入。

但是,這不代表本會就支持目前的恆春觀光鐵道計畫。這是因為,一來這些土地開發的效益,依據目前法源與預算操作邏輯,其實「仍然沒有辦法被併入營運單位的營業收入」;二者是如果仔細去看恆春的計畫,新左營到恆春、以柴聯車直通運轉,旅行時間逼近150分鐘(兩個半小時),但是同樣走高速公路的墾丁快線(國道—省道客運),兩個半小時已經可以自高鐵左營站抵達墾丁大街。因此,是否真正用鐵路串連是有效益的服務,在服務水準的層面上仍有許多待討論的地方。只是,這不是本文想討論的主軸課題。

回到軌道系統能自力盈虧的討論層面,我們期待,前瞻計畫中所能看到的軌道計畫,是一套善用公共交通網絡來支撐各地產業鏈,將「點」(聚落/村里/街道/交通結點)串成「線」(鄉鎮/區),進而整合形成一個「面」(區域生活圈)的整體規劃。但是就目前的計畫本質看起來,我們看不到這件事,也看不到整體包含土地發展使用的規劃,只看到一個一個單點的案子。

如果不算土建成本在規劃期間都已經發現營運後會虧損,代表營運後政府仍要編列預算補貼,這些補貼款,就是來自於你我的納稅金。虧損補貼自然要符合社會公益的效果,今天我們舉了四個例子,不代表前瞻計畫的其他軌道計畫沒有類似課題,那麽,交通部如果不說清楚未來得要補貼多少,又為何人民要支持這些未來可能要用納稅金補貼的軌道計畫?

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所得增加、才有在都會區蓋軌道的條件!】

【所得增加、才有在都會區蓋軌道的條件!】

如果我告訴你,前瞻計畫所興建的各項服務,可能是高攀不起、或是不是一般民眾搭得起的服務,你會有什麽想法?

或者是說,如果都市居民達不到一定的所得水準,就別想蓋軌道型公共運輸系統,那你的感受又會如何?

本會的研究小組在日前一系列的透過公開的資訊,分享了目前國內各種不同公共運輸系統的成本模型;我們也提過,如果要讓民眾真的利用公共運輸來生活,應該要把「透過公共運輸、通勤距離10公里範圍」為一個參考依據,在這種條件下,其通勤成本不大於「可支配所得」的5%。這個標準,是來自於世界銀行的調查數據,各位如果去查關鍵字「Affordable、Transit、World Bank」,就會查到相關報告,也可以看到全球各地公共運輸的費率基準是什麽。

如果,我們把2015年的可支配所得5%設定為支出上限、對照同年的公車與捷運的投入成本,其實就可以算出應該要有多少15歲以上的居民比率,要用公共運輸當作主要的運輸工具。這個比較表,對照這次在前瞻計畫內有提起想在都市內興建軌道系統的縣市,我們列舉了雙北、桃園、新竹市、臺中、臺南、高雄,把每人每月的可支配所得5%放進去對照,就會得到這張比較表。

從表上我們對照就可以知道,以損益平衡的算法,臺北市在公車與捷運在整個運輸模式的使用率之中,的確可以支撐目前臺北市捷運和公車的供給成本;新北,就還要再加油;桃園的部份,調查數據會高於平衡的使用率,代表目前使用率所查到的人口,每月支付的數字會低於可支配所得的5%,但是這個數字因為沒有考量到桃園的免費鄉鎮巴士和機場捷運,如果真的算入,可能數字就不會這麼好看。

另外在臺中、臺南、高雄的部份,就連現況的使用率都無法達到損益平衡的使用率,所以地方政府需要的不只是新增需求,從「可支配所得」的控制,適度誘使民眾去搭乘公共運輸,絕對是必要的手段。尤其這三個縣市在計算的時候,考量到城鎮與土地使用分佈的議題,以高雄、可支配所得每月1,300元為例,其實不能投入全數金額於公共運輸中,分散300-500元給民眾可以騎乘機車抵達轉運站、並提供好的轉運環境,自然就能讓公共運輸更永續。

因此,如何鼓勵公共運輸使用率?手段包含:
1. 可支配所得增加
2. 交通費用在可支配所得的佔比增加
3. 青壯年人口實質增加

請問,哪個才是最務實、對民眾最有益的?是的,就是增加「可支配所得」。

恰巧,今天交通部公佈了前瞻計畫的幾個可行性報告,我們去看了目前全國幾個都市型軌道系統的「所得預測」,我們看到的在2041年、家戶所得成長率是這樣的:
.臺北:較2010年 +113%
.新北:較2010年 +113%
.桃園:較2013年 +31%
.竹市:較2013年 +35%
.臺中:較2010年 +86%
.臺南:較2011年 +76%
.高雄:較2012年 + 8%(可支配所得)

也就是說,為了滿足未來新系統的財務計畫,必須要有高的經濟成長率,才能達到不會讓未來背負債務的狀態。但是,又如何能達成高度的經濟成長率?

我們不是不敢做夢,也不希望大家都成為「均貧階級」,但是在這些計畫做出這麼樂觀的收入預測時,我們想問,沒有合適的土地規劃、沒有長遠的經濟發展模型,收入增加的「基礎」是什麽?

又,如果預測都這麼準確,又為何近幾年實質薪資一直倒退?縱使數字一直在成長,但其他的成本也不斷的在成長,那麽,又為何就肯定,民眾一定搭得起軌道運輸?

如果搭得起的民眾決定開車、搭不起的民眾只能選機車時,前瞻計畫,又何以帶給人們幸福?

如果各位去看政府預算,縱使連臺北市,目前仍然在補貼公車的營運成本;更不用說其他還追不上的縣市。別忘了,現在前瞻計畫的錢,已經都不是花你我這一代的錢,已經都開始在花下一代的錢,蓋不起、養不起、蓋了也沒那麽多人搭得起的軌道建設,真的會為臺灣帶來幸福?

參考資料:
1. 本會研究—臺灣公共運輸的單位成本比較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rnp.tw/permalink/10157034600333682/
2. 交通部「前瞻基礎建設—軌道建設」報告專區:
http://event.motc.gov.tw/index.jsp?webid=201705040001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2017常年會費繳納通知

各位會員先進大家好

首先,謝謝各位先進的指導與活動參與。

2017對於台灣鐵道建設發展是個關鍵的一年。政府對於透過「鐵道建設」以提升國家發展抱有極大的期許,因而推出了「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然而,急就章所推出的政策,不僅缺乏了事前評估,也欠缺了與民溝通,導致各界有許多的疑慮。

本會先進們的觀察與評論,一直是作為給政府提建議,給民眾溝通意見的好平台。,未來,學會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資源來支持「鐵道暨國土規劃」研究,透過您的參與,讓我們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2017年度常年會費繳費說明如下(也期待各位先進支持學會的小額捐款/亦將開立捐款收據)

通知事由:2017年度常年會費。
繳費時間:即日起至20171231日止。
繳費費用:2016年常年會費1,000元整。
收款銀行別 凱基銀行(809)
戶名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
帳號 009-11-8166701

補充說明:
1.敬請前往ATM轉帳或臨櫃匯款繳費。
2.完成繳費,請致函pokishih@gmail.com 告知姓名、會員編號、銀行代號、金額以及帳號後五碼,以便入帳開立收據。
3.年費不溯既往,歡迎補繳。 
4.歡迎推薦對於「鐵道暨國土規劃」研究有興趣的同好加入本會(詳附件報名表)

以上報告,敬請繼續再給予本學會支持與鼓勵,謝謝。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 敬上


--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Society of Railway and National Planning, Taiwan
立案字號:台內社字第1000021661
統一編號:36771564
聯絡信箱:81399 高雄郵政88-92號信箱
電子信箱:srnp.tw@gmail.com

台鐵分級收費 專家:做好無縫服務再談費率

2017-04-10  13:28
〔記者蕭玗欣/台北報導〕目前台鐵收費標準為一車種單一費率,交通部長賀陳旦表示,未來擬修改鐵路法,讓台鐵車廂可針對商務、觀光等不同功能分級收費。對此,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今表示,交通部應「先完善國土設計與重視無縫服務、再談台鐵費率重整」,不要單點思考如何改善台鐵,而是兼顧高鐵、台鐵、捷運、國道客運、公路客運、市區公車、其他接駁運輸系統,在空間、時間、費率無縫的情形下,規劃未來10年的台灣公共運輸網絡。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表示,台灣目前軌道網的設計,西部、東部走廊區域已經因軌道系統形成兩大主軸線,包含西部高鐵、以及東部台鐵。在軸線運輸上,通勤、返鄉、觀光的運輸需求,都是複合在同一列車、同一服務上,旅客依據自己的時間、可接受支出的需求,自行選擇適宜的運輸形式;隨著不同區域的國土規劃發展,網狀的軌道系統與客運系統,也成為服務民眾的主要方式,例如北高兩都會區的捷運路網、高雄至恆春與北宜間的國道客運、東部區域的公路客運。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指出,在未整合各運輸系統的情形下,民眾要自行搜尋資訊,接受高低不一的票價與費率、自行在不同系統中訂購車票、自行找尋場站、自行等車,大量的服務缺口加上公路網的普及化,導致民眾大量使用私有交通工具,與國土規劃、土地使用方式及軌道路網的發展背道而馳。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表示,當民眾選擇公共運輸,不僅沒有便捷的點對點服務,還可能承受無法抵達目的地的風險。因此,每逢連續假期,各地塞車、民眾必須辛苦地抵達目的地,公共運輸系統財務無法永續循環,導致整體運輸系統進入惡性循環。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認為,交通部身為全國最大交通主管機關,應該從法制、從預算、從民眾服務、從業者永續發展等層面上,先提出未來國家面對高齡化、少子化社會中的未來運輸方針,逐一配置合適的公共運輸系統,再依據不同預算法制的配置,導入適量之補貼與優惠,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轉載自「自由時報」

先完善國土設計與重視無縫服務、再談臺鐵費率重整

花國家越來越多錢的建設之於民眾越來越遠的交通。

針對於交通部部長專訪中,臺鐵相關改善的意見,臺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以下簡稱「本學會」)認為,面對臺灣未來多樣性、重合性的運輸服務挑戰,交通部不應單點思考如何改善臺鐵,而是應該兼顧高鐵、臺鐵、捷運、國道客運、公路客運、市區公車、其他接駁運輸系統,在空間、時間、費率無縫的情形下,擘畫未來十年的臺灣公共運輸網絡。

本學會認為,臺灣目前軌道網的設計,西部、東部走廊區域已經因軌道系統形成兩大主軸線,包含西部高鐵、以及東部臺鐵。在軸線運輸上,通勤、返鄉、觀光之運輸需求,都是複合在同一列車、同一服務上,旅客依據自己的時間、可接受支出的需求,自行選擇適宜的運輸形式。然而,隨著不同區域的國土規劃發展,除了軸線的軌道系統外,網狀的軌道系統與客運系統,亦成為服務民眾的主要方式,例如北高兩都會區的捷運路網、高雄至恆春與北宜間的國道客運、東部區域的公路客運等。

在交通部未整合各系統的情形下,民眾必須自行搜尋資訊,接受高低不一的票價與費率、自行在不同系統中訂購車票、自行找尋場站、自行等車,大量的服務缺口加上公路網的普及化,導致民眾大量使用私有運具,進而導致國土規劃與土地使用方式與軌道路網發展背道而馳。因此,當民眾選擇公共運輸,不僅無法便捷地點對點服務,更可能承受無法抵達目的地的風險。因此,每逢連續假期,各地塞車、民眾仍然必須辛苦地抵達目的地,公共運輸系統財務無法永續循環,致使整體運輸系統進入惡性循環。

目前的運輸課題,是運輸系統設計與國土規劃使用已嚴重脫節之情形。若無詳實的國土規劃、精確地設計並符合民眾的運輸需求,再多的系統投入、再便宜的票價、再複雜的建設,都無法扭轉公共運輸辛苦營運的現況,也無法解決民眾到各地仍然塞車的課題。

再次,交通部身為全國最大交通主管機關,應從法制、從預算、從民眾服務、從業者永續發展等層面上,先提出未來國家面對高齡化、少子化社會中之未來運輸方針,再從方針逐一配置合適的公共運輸系統,再依據不同預算法制的配置,導入適量之補貼與優惠,才是長治久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