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在報導者文字的幕後】 出自於對於在地關懷的建言

【在報導者文字的幕後】
出自於對於在地關懷的建言

相信各位已經在媒體上面看到學會的幹部與"報導者"針對花東鐵路所進行的系列專訪,學會非常感謝"報導者"的團隊在過去兩個月內,非常認真與細膩的與學會的運輸政策研究中心討論數據。在此,我們希望跟各位聊聊,在這一系列專文中,學會與運輸政策研究中心的想法。

學會的會員與幹部中,有許多是在交通運輸行業的產官學界從業人員。更有許多人不只是從業人員,自己家庭也力行將公共運輸視為生活與工作的主要移動手段。因此,學會持續地以各種方式,關心國內公共運輸與城鎮發展的變化,在這之中,台鐵的發展一直是學會緊密關注的議題,因為少了台鐵,國內公共運輸網路的拼圖就少了很重要的一塊。

因此,在"報導者"團隊和學會討論花東台鐵的運輸議題時,學會研究中心最初就將這個議題定調為"先求安撫民眾的心,再追短縮移動時間"。因為運輸服務永遠都是先求有序再談效率,民眾反應"買不到車票"的失序現象,顯見台鐵在供需之間的預估能力早已失衡。如果連供需議題都無法處理,那就很難再去討論台鐵後續要怎麼精進,服務要如何符合民眾期待。

當"報導者"團隊蒐集過去時刻表,並說明台鐵的尖峰時段單向座位數並沒有因為增加班次而顯著成長時,其實就印證為什麼花東返鄉民眾每逢假日或是春節就倍感壓力的現象。

歷年來政府推動花東觀光,打出"軌道為主,公路為輔"的口號,但是實質上,卻沒有配套提供更多座位給予返鄉與觀光的民眾。那麼,民眾又要如何相信,政府的"軌道為主",能解決他們返鄉的焦慮感?

學會期待,如同"報導者"這樣的深入合作探討,是我們希望交通部與台鐵能夠認真務實看待的事情。供需的差異一點都不難,台鐵有售票系統,時刻表是台鐵所規劃,簡單的列表就能知道供需差異。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誠摯呼籲,理解民眾的期待其實沒有那麼困難,但若沒有理解的同理心,無論層級多高的官員,都難以安撫民眾的心。這回的事故與相關體檢會議,在沈痛與感歎之餘,我們不針對組織或個人進行獵巫式的攻訐與謾罵,從專業的各個面向提出建言,希望再振鐵路的企業形象與往日榮光,讓我們一起共勉之。

報導者專文連結:傾斜掉的台鐵——太魯閣、普悠瑪誤東部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