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公共運輸平權,發自於心,也要出於行動

學會長期關心及研究台灣公共運輸發展的平權議題,也在軌道、公共運輸、私有運具發展、國土平衡議題上,不斷強調並非建設就是平權。日前台北市柯市長有關北高公車服務的失言風波,正好讓大家再來檢視,如果從公車的角度,怎麼看待交通平權議題。

學會表示,要蓋得起,也要養得起,捷運如此,公車如此。當大家在台北都會區享受捷運與公車網路系統的便捷時,常常忽略在方便的背後,往往需要大量的成本支應著。

政府預算中,我們如果去找「經常門」相關的預算,其實代表的就是經常性、必須要「養設施或是養服務」的支出費用。這些錢沒辦法創造政績,少數可以拿來當成「成果」的,大概就是「虧損路線一條不減」,或者是「公車票價OO年不漲價」這種政治承諾。但是,成本依然是開銷項目,因此在政府預算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類型補貼預算的開銷,以維持首長的政治承諾。

學會試圖依據預算書,將2020年,台灣兩端的雙北與高屏兩都會區的公車營運相關預算取出。這些預算沒有新購車輛,沒有興建新的轉運站或是站牌,只有負擔平常維持營運服務的費用,再加上維持公車動態系統的費用。如果我們把這一類每年花費的預算平均在每位設籍民眾的身上,可以發現,為了維持雙北便利的公車環境,政府對平均每個設籍民眾花費將超過500元,甚至1000元以上;但到了高雄,這個預算剩下每人300元,屏東,僅有100元。

例如到了屏東,只要政府投入到跟高雄市一樣的每人300元,就足以讓民眾享有更好的服務,可以讓更多人放棄私有運具。但是在屏東,公車要基本23元起跳,花的比雙北多,但雙北公共運輸有點可靠與便利,屏東卻通通沒有。

不是建設就是平權,也不要懷疑為何下一代一定要北漂,基礎公共運輸的公車服務,其實凸顯政府對於地方基礎服務的重視程度。地方父母官真心要談平權,不只是公車,每一項基礎基礎設施,都該因地制宜地被認真審視與管理。

#APP才不是重點

#養得起路線更重要

#北市養動態的錢幾乎等於屏東的虧損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