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

軌道預算腰斬 學者:不急迫的可先暫緩

2020-09-09 00:41 聯合報 / 記者曹悅華/台北報導

對於前瞻軌道建設預算一口氣大砍兩千多億元,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系副教授黃台生說,或多或少是受到疫情影響,政府財政狀況不佳,能夠支持重大建設的經費自然也會降低,「緩一緩也好」,例如高鐵要推南延、東延,需要性不強烈,可以先以其他方式提升服務。

交通大學運輸物流管理學系榮譽教授藍武王說,以往很多軌道建設未經可行性研究就被匡列,不只高鐵延伸,輕軌、捷運、鐵路高架化、地下化等都存在很多爭議,每個縣市喊來喊去,當然就會到四千多億元,當執行力大打折扣,「辦不成,經費理所當然會被砍」。

國防大學管理學院運籌管理系教授王中允說,任何交通建設因應需求或預見未來有大需求,就可以做前瞻投資;反之,若沒有精確評估,未來就會非常辛苦。例如高鐵當初評估每天有廿二萬旅次,結果實際需求只有八萬人次;北捷花了四千億元,每天運量二二○萬旅次,也只是財損打平;高捷一天約十五萬旅次也是賠錢,維護還要花錢。

王中允說,有需要的就做、做到一半的建設繼續做,需求沒有那麼大的投資就先暫緩,現在刪減預算不見得是壞事,「把錢花在刀口上,才不會債留子孫」。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畫學會表示,交通部與各地政府必須清楚推動軌道預算的民眾通勤與生活行為,以確認預算投入的效率與效益。軌道建設若可編入每年公共建設預算,是否代表當時就沒有納入特別預算的急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