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公共運輸平權,發自於心,也要出於行動

學會長期關心及研究台灣公共運輸發展的平權議題,也在軌道、公共運輸、私有運具發展、國土平衡議題上,不斷強調並非建設就是平權。日前台北市柯市長有關北高公車服務的失言風波,正好讓大家再來檢視,如果從公車的角度,怎麼看待交通平權議題。

學會表示,要蓋得起,也要養得起,捷運如此,公車如此。當大家在台北都會區享受捷運與公車網路系統的便捷時,常常忽略在方便的背後,往往需要大量的成本支應著。

政府預算中,我們如果去找「經常門」相關的預算,其實代表的就是經常性、必須要「養設施或是養服務」的支出費用。這些錢沒辦法創造政績,少數可以拿來當成「成果」的,大概就是「虧損路線一條不減」,或者是「公車票價OO年不漲價」這種政治承諾。但是,成本依然是開銷項目,因此在政府預算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類型補貼預算的開銷,以維持首長的政治承諾。

學會試圖依據預算書,將2020年,台灣兩端的雙北與高屏兩都會區的公車營運相關預算取出。這些預算沒有新購車輛,沒有興建新的轉運站或是站牌,只有負擔平常維持營運服務的費用,再加上維持公車動態系統的費用。如果我們把這一類每年花費的預算平均在每位設籍民眾的身上,可以發現,為了維持雙北便利的公車環境,政府對平均每個設籍民眾花費將超過500元,甚至1000元以上;但到了高雄,這個預算剩下每人300元,屏東,僅有100元。

例如到了屏東,只要政府投入到跟高雄市一樣的每人300元,就足以讓民眾享有更好的服務,可以讓更多人放棄私有運具。但是在屏東,公車要基本23元起跳,花的比雙北多,但雙北公共運輸有點可靠與便利,屏東卻通通沒有。

不是建設就是平權,也不要懷疑為何下一代一定要北漂,基礎公共運輸的公車服務,其實凸顯政府對於地方基礎服務的重視程度。地方父母官真心要談平權,不只是公車,每一項基礎基礎設施,都該因地制宜地被認真審視與管理。

#APP才不是重點

#養得起路線更重要

#北市養動態的錢幾乎等於屏東的虧損補貼



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普悠瑪降速難救 台鐵員工:問題在材料

 2020-08-27 01:12 聯合報 / 記者曹悅華/台北報導

對於台鐵擬取消普悠瑪號過彎傾斜,台北往返台東的行車時間可能增加十分鐘,台灣鐵道暨國土規畫學會表示,如果普悠瑪取消傾斜機制,其實在西部走廊也能投入運用,對於台鐵新城際列車正式投入前,也許能增加運用彈性。但也有鐵道專家說,當初引進普悠瑪跟太魯閣號,就是希望不用降速過彎,進而縮短行車時間,現在又要為了安全改回去,犧牲的永遠是東部民眾。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畫學會說,台鐵自二○○八年引進傾斜式列車迄今已超過十年,傾斜式列車對於台鐵的優點與缺點應能清楚的辨別。因此普悠瑪案例,應能讓台鐵更清楚旅客的需求,究竟是要追求過彎取得的快速但不能站票,還是要能站票卻可能較晚抵達,值得台鐵和相關單位仔細衡量。

另名不具名鐵道專家說,東部人在意的是一條可以安全回家的路,當然有位置最好,時間能夠愈短更好,改善過彎速度之餘,能不能提高容量,讓有需求的民眾順利買到票,這也是台鐵應該思考的點。

台鐵司機員吳長智說,普悠瑪號根本問題是材料,即使過彎降速,材質無法負荷,故障問題還是會存在,解決之道還是要請原廠做確實改善,而不是一句保固時間到了,然後一切責任都沒有,這樣材料問題永遠不會消失。

經常往返台北花蓮的鍾小姐說,普悠瑪號相較其他車種快上許多,站在安全考量,增加行車時間不會有意見,若能因此提升搭乘舒適度,也是好事。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台鐵行駛中噴零件 砸中橋下車

 2020-08-14 00:51 聯合報 / 記者邱瓊玉、王燕華/連線報導

台鐵邊行駛邊「噴寶」?宜蘭一名李姓男子十一日開車經過冬山鄉成興路的台鐵高架橋下方,左側車門突被不明物體擊中,當下嚇出一身冷汗,事後報警調閱監視錄影器,才發現「凶手」是當時行駛過去的台鐵觀光列車GE機車牽引馬達齒輪箱加油口蓋,讓苦主李男直呼「太誇張」。

接獲陳情的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發文說,「如何做個聰明的用路人,閃避技能要滿點」,反諷味十足。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畫學會呼籲,台鐵風險管理應秉持公正、安全精神處理,才不會讓零星事故成為冰山一角;台鐵則說,已請宜蘭機務分段長前往了解,並向當事人致歉。

李姓男子說,當天他由東向西沿成興路行駛,經過台鐵陸橋下方,聽到有東西砸到的聲音,嚇了一跳,趕緊停到路邊查看,發現左側車門受損,因對面沒來車,他回頭一看,路上有個類似零件的異物,報警處理,調閱監視器發現當時正好有火車經過,後來經站務人員內部確認是火車零件。

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基隆輕軌規畫案 台鐵擬退出基隆火車站?

2020-07-29 客家電視

基隆輕軌規畫案規畫台鐵未來退出基隆火車站,儘管市府一再澄清,但仍引起基隆市民、通勤族的不滿,紛紛湧進基隆市長林右昌臉書留言,林右昌今天親上火線指出基隆輕軌起步快、準點率高,速度和效率都比台鐵還好,更澄清火車不進基隆一說是張冠李戴。

基隆輕軌案規畫台鐵不進基隆火車站,未來基隆市民想搭火車到台北,必須到輕軌沿線的車站換乘,引起基隆市民不滿。

不只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發起暫緩計畫連署,還湧入基隆市長林右昌臉書留言,直說通勤時間恐怕翻倍,基隆不需要輕軌。

林右昌29日午親自解釋改善基隆到大台北地區交通軌道運輸,基隆輕軌是最好的方案,輕軌起步快、停車快,準點率高,速度和效率都比台鐵還要好。

基隆市長 林右昌:「輕軌會不會比較慢,不會比較慢,是現在台鐵的狀況讓大家非常不滿意,比如說它的誤點的狀況始終沒有辦法解決。」

對於火車不進基隆一說,林右昌也強調是張冠李戴,是火車不一定會進到市中心的舊基隆車站,目前基隆市民多在七堵、八堵車站轉乘,或搭快捷公車,基隆車站重要性下降搭乘人數只剩過去的3分之1。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畫學會理事 鄭羽哲:「我怎麼樣去提供受影響的這些人,有便利的服務,國道客運可能是一個方法,像現在的基隆輕軌專案它有沒有機會再往前延伸,也許不是只有(銜接)板南線,我可能可以銜接松山線。」

鐵道專家分析全基隆有約有40%人口,每天至大台北都會區通勤,建議政府在計畫實施前能推出更完整的交通運輸配套,降低民眾無法一車到底的困擾。

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迎史上最美科技感電聯車 台鐵「拉長」25個通勤小站

2020-07-28 蘋果日報

被讚為台鐵「史上最美的新通勤列車」900型,邀法國高速列車TGV團隊打造,墨黑鏡面車頭配上銀車殼,科技感十足,首批2列20輛受疫情影響延至10月交車,明年初載客,預料將先出現在北部區間。而該電聯車是台鐵首批、也是最長的10節車廂區間車,為此台鐵也盤點出25個通勤小站須「升級」、拉長月台,4站搶今年完工,餘下21站趕明年底前停靠最美新車。

因應運能不足及汰換骨董車,台鐵砸257億元採購520輛通勤電聯車、600輛城際列車,其中520輛電聯車900型首批2列20輛,原本預計今(2020)年6月26日交車,但受疫情影響,得標南韓廠商確定趕不出貨,原訂延至9月交車,後因當地疫情二度爆發,暫定延至10月中後交車,隨後會在台灣進行試車、安全驗證,通過首批20輛明年載客

逐年交車至2023年累計520輛

此後將逐年交車,2021年預計交車10列共100輛,後年2022年交車12列共120輛,最晚到2023年總數52列共520輛將全數交車,並依計畫逐年汰換舊車。

新款900型電聯車也有「台鐵史上最美區間車」之稱,由法國高速列車TGV設計團隊以「機器人」概念打造,塗裝採綠色簡約流線線條,墨黑鏡面駕駛車頭,搭配銀色車殼,充滿科技感和未來感。

台鐵副局長馮輝昇說,按原規劃,900型電聯車首批2列20輛將於9月交車,隨後進行路線上測試,預計明年1月可首航,但疫情仍有不確定性,廠商也傳交車延至10月,所以明年新車上路後,初步規劃將依照旅運需求和運轉計畫安排行駛路線區間。

新車來了不是每站都停 小站月台太短要先拉長

不過新車來了可不是每站都能停,由於該車也是台鐵長度最長的區間車,有別現行區間車最長8節,900型電聯車有10節,整列車長度約200公尺,但台鐵部分通勤小站月台長度僅160公尺,一旦停靠900型,將有2節車廂旅客下不了車。

馮輝昇表示,900型每節車廂長度為20公尺,整列10節有200公尺,未來若要停靠某些小站,月台設施要先改善,目前已在進行中。

為讓所有通勤站都能停靠900型,台鐵盤點全台車站,發現月台「短半截」車站集中在南部和花東,總計有25站月台太短,其中花東線有11站,包括吉安、平和、豐田、南平、大富、富源、三民、海端、瑞和、鹿野、山里,另南迴線和屏東線則有14站,包括康樂、瀧溪、枋山、內獅、東海、鎮安、崁頂、竹田、西勢、麟洛、歸來、正義、科工館、民族等。

鐵道專家建議:新車先投入北部通勤區間  

台鐵日前已展開車站升級計畫,要將月台拉長到220公尺,讓史上最美區間車能停靠所有通勤站,其中4站將提早完工,包括南迴線瀧溪站已完成,海端、枋山、內獅等3站預計今年底完成,剩下21站則趕在明(2021)年底前完工,以確保900型停靠不會獨漏通勤小站。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則指,台鐵當時購買900型,主要是為改善運能不足,其中最大瓶頸路段是北部區間,往花東和中南部列車、通勤列車匯集,要改善應是拓寬路線、採多軌化處理,而北部通勤區間則應預留4軌空間發展,但現在沒有足夠路線容量,而10節電聯車初期可先投入北部通勤區間,8節的700型或800型區間快車則可大量投入東部和中南部,通勤小站不需陷入搶搭新車迷思。(李姿慧/台北報導)

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

本會對於臺北車站一樓大廳使用方案的意見

1. 臺北車站大廳目前是隸屬於路局資產範圍的旅運服務空間,因此台鐵當然有權依據法令規定、營運需求、服務理念,去規劃其空間佈局、使用項目與管理方式,如今被無限上綱成為「公共空間」,樓是越來越歪,議題是越談越偏。最好是重新規劃改造,才能突破現在的僵局。建議台鐵必須提出規劃與使用管理方案,同時敘明規劃之法規依據、營運需求、服務理念。

2. 車站大廳為設有空調可遮風避雨的非付費區域,鐵道事業營運業者自然可依據需求考慮如何利用。但鐵路車站有一定之公共安全要求,交通部或路局若要開放大廳供非運輸服務之大眾有駐留使用需求,要先確保其使用方式符合國家保安與防災的規定,去年甫落成的台北車站特定區聯合防災中心對此議題應該有很多專業見解,建議可多加諮詢後再討論開放使用之形式。(範例:我國的航空站、美國紐約的中央車站均屬高度保安設施,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席地而坐)

3. 若該空間確定符合保安防災規定,可開放供不特定對象使用,那空間的成本就不應該是路局負擔,應委由交通部、勞動部或內政部長期撥付預算或者是價購取得車站大廳的所有權,臺鐵局支付租金當房客使用運務等必要設施,公益、平權是我們工同追求的進步價值,但是並非無成本,當使用者可能無法負擔成本時,建請中央政府相關主管部會協助。

2020年1月5日 星期日

蘇花改明全線通車 春節北─花車程恐要8小時

 2020-01-05 15:00 聯合晚報 / 記者曹悅華/台北報導

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蘇花改),明天下午4時全線通車。交通部公路總局預估,春節期間蘇花改全日流量約1萬9000多輛次。台灣鐵道暨國土規畫學會表示,在漏斗效應發威情況下,北花行車行間可能六小時至八小時。公總表示,若雪山隧道和蘇花改同時塞車,的確有這樣可能。

學會說,蘇花改全線通車後,依蘇花改的車道配置方式與線型預估,蘇花改單向車流通過量預估每小時1500輛次,蘇花改通車勢必吸引北部都會區民眾。

學會指出,相較去年春節北上單向全日達1萬4000輛次,若今年蘇花改通車超過每日1萬8000輛次,在供給提升不及、需求增加的情形下,可能壅塞情形會較往年更為惡化。行車時間上,依客運目前預估單程為3.5小時為基礎,加上塞車的預估時間,在尖峰時期,蘇花和雪隧雙塞的情形下,行車時間會拉長至六小時至八小時。

針對連假壅塞惡化的國五南港至頭城區間,學會提出告警。雪隧壅塞惡化到難以改善,加上蘇花改通車增加的車流量,讓雪隧或蘇花改的蘇澳入口,都如同漏斗的瓶頸,成為車流的瓶頸點。

學會表示,由於台灣國土發展極化於北部都會區的情形,愈來愈嚴重,導致只要北部都會區的民眾在方向與時間集中於某個路廊,都會導致路廊或區域沈重的交通壓力,今年壓力點就勢必在擁有蘇花改之後的台北至花蓮間,從雪隧、蘇澳聯絡道、東澳南澳、和平和中、清水崇德都是塞爆高風險點,花蓮市區湧入大量車潮後,也有承受力的嚴苛考驗。

學會建議交通部要更強勢進行交通管理策略,例如增加高承載的強度、大幅度調整台鐵的配票制度等。

消基會交通組副召集人李克聰表示,蘇花改只改善了行車安全,未改善期容納量,在只有一個車道的情況下,加上安全間距比其他快速公路大,小型車和前面車輛間隔50公尺,大型車是100公尺,速限又落在較慢的60公里,通車後又有科技自動執法系統,協助取締變換車道和超車,種種因素必導致塞車。

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交管中心主任陳國正說,未來有機會提高速限到70公里,或開放大客車優先通行,目前沒有縮短行車安全間距的打算。